中医药在新中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4年,《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强调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力量的作用;《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扩大和改进中医的业务,整理出版中医书籍等,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同年,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成功,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认识的转变。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每年夏末秋初在某些地区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约在35%到50%之间,在此之前西医一直没有根本和特效的疗法。
1956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下成立的北京中医学院开学。1957年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各个部门,逐步形成全国医学科学研究中心。1958年起全国不少地区先后成立了地方的医学科学院,领导省市和自治区的医学科学研究,使我国医学科学出现了新面貌,“西医学习中医”进入高潮阶段。
“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国各项事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医疗卫生事业也不例外。在“科研就是复辟”的声浪中,中医经典著作被当做封建主义的东西来批判,科研工作更是无从谈起。中医人数缩减,中医专家以“反动学术权威”、“走白专道路”的罪名被打倒。
农村合作医疗却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1968年11月,毛泽东亲自批转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并称赞“合作医疗好”。12月5日起,《人民日报》用一年时间,连续组织了23期专稿,开展大讨论。其主题是赞扬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交流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搞好合作医疗的建议。在这次大讨论的推动下,从1969年起,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