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因当地的书写工具是以泥版当“纸”,以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或小木棒当“笔”,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书写出的文字笔画形状像木楔,所以称“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他们文明的就是楔形文字。由于苏美尔人居住的是两河的冲积平原,缺少木材、石头等书写材料,但盛产芦苇和资源十分丰富且杂质少的黏土。因此苏美尔人就地取材,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黏土做成泥版,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待泥版干透就成为不可磨灭的书籍。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最早是写在泥版上的,因为要在泥版上刻印,所以只适合用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要用芦苇角或者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深、较宽,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于是这种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起初楔形文字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
最先楔形文字是象形文字。例如表示“鸟”,表示“鱼”,表示“谷物”,表示“脚”等。如果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表示“哭”等。后来又发展为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说明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由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抽象符号,这大大减少了字符数目。此时,楔形文字大约有600个字符。楔形文字成为标准字形,后来在石块上刻字,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在当时,学会书写和阅读楔形文字,需要在学校中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苏美尔人为此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意思是泥版房。
展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成军
本系列图书将全球纵贯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的历史,以生动的语言、明晰的章节串连起来。将古今东西方各个文明、重要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娓娓道来,辅之以珍贵、直观的彩色图片,让读者饶有兴趣地纵览环球千秋风云变幻,又能获得系统可靠的知识,是一部富有学术含量的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