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reflections 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2384
  • 作      者:
    王希,姚平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光荣、博弈与创造的故事。《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的许多篇章是他们作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历史学人对人生经历的社会学式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生故事不但激人意气,而且耐人寻味。——王希、姚平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江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终身教授。曾任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主任。
  姚平,姚平,美国伊利诺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历史系终身教授,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出国浪潮中,《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的作者们背负着理想、期待,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为了生存、尊严和追寻真理而挥洒血汗。当他们以“成功者”和“过来人”的目光审视那段苦乐参半、异彩纷呈的人生历程时,他们渴望讲述,渴望为往昔留一点纪念,给后来者一点启迪。
  他们创造历史、他们撰写历史。三十一位历史学者用浸透人生感悟的史笔,记录了自己在美国求学与工作的经历、对美国理想与现实的解读,书写了一份因真实而精彩的历史实录。
展开
精彩书评
  每个历史研究者都面对着“两个历史”:一个是他所研究的过去的历史,是他所希望重构和解释的对象,另一个是他所属于的学术史,他所作的历史重构和解释不可避免地是这个还在持续着的历史的一部分。一个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应该对这两个历史都作出贡献。
  ——巫鸿 
  我意识到自己具有的多重身份,我既是“里面的人”——在中国长大,又是站在外面往里看的人——我的困惑和问题意识,和我在西方的生活有直接关系;我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历史的研究者。多重身份有时会造成不同身份之间的“紧张”,但也有助于超越单一身份可能带来的局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叶维丽 
  (这些作者)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光荣、博弈与创造的故事。本书的许多篇章是他们作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历史学人对人生经历的社会学式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生故事不但激人意气,而且耐人寻味。 
  ——王希、姚平
展开
精彩书摘
  ①罗威廉认为“公”不仅是相对“私”而言,也是相对于国家政权(“官”)而言,即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这一点他在有关汉口的书中已发挥了。②汉代《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大公”,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以前,公和官的界限并不明显。到了十八世纪,在陈宏谋这样的为政者心目中,“公”有了非常具体的内容,例如“公事”、“公益”、“公举”、“公论”等等。很明显,这里的“公”不仅是相对“私”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相对“官”而言。举例来说,在法律上“归公”和“归官”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前者为集体或地方社区社团所有,后者为官府所有。这里“公”的概念就和“民”的概念相连,一件东西“归公”,这件东西还是“在民”,而非“在官”。所以在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中有私、公和官三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对一些中国人常用而司空见惯的词语做的一些分析有时虽不免牵强附会,但也往往是旁观者清,能言人之所未言;罗威廉就属于后者。
  最后,在众所周知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下,陈宏谋对个体主义(包括个人思想的表达和对个人的尊重等)以及个人的欲望、需求和个人对团体、社会网络和等级制度的适应看作是一种“义”和“欲”的关系,认为“人情”、“私情”也是一种社会需要。陈宏谋心目中有关“人”的概念可以分成四类:人作为一种天然的动物,即人类;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成员,例如作为儿女、作为臣民;人作为某种类型或团体之成员,例如男人和女人(性别),富人和穷人(地位)、汉人和满人(种族),等等;最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对“人”的概念出发,陈宏谋的个体主义思想大致可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救世思想、个人的尊严、良心和天良、社会责任、个人利益等。在陈宏谋看来,为自我、个人求得利益是人的天性。人类所需者是在市场动力和社会控制、个人私德和儒教的大道德之间求得平衡。陈宏谋这类士大夫将本阶级看作是有救世责任的或以天下兴亡为己责的阶级,而非特权阶级,故遇事先求诸于心,然后才求助于法律和政府,在地方上则处处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并身体力行的“有心乡绅”、“有心者”。
展开
目录
序/1
1980
“出”与“入”/巫鸿/1
1981
惑中做史/叶维丽/17
1982
从边疆到边疆/刘晓原/31
1983
出版的学问与学术的出版/李小兵/43
1984
火的洗礼/王希/6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学史人生三十年之回顾/张信/83
1985
历史,你在哪里?/陈勇/97
走进多元文化社会
——一个历史学人的留美经历与思考/李洪山/113
澳美留学就业记
——兼论美国学术出版/熊存瑞/129
西方历史研究的困境与我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余茂春/149
学海无涯,有容乃大
——我在美国求学治史的经历/翟强/163
学史之道
——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朱孝远/177
1986
从“二战史研究”到“冷战史研究”
——我从中国到美国学术经历的若干片断/陈兼/191
学而不优则仕
——美国大学职业转轨散记/洪朝辉/205
西方唱盛中国
——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历史翻案问题/卢汉超/221
当孔子碰到耶稣
——在美国天主教大学执教散记/孙绮/239
我在美国求学,教学与治学/许光秋/253
1987
从小镇走向大洋
——突破和创新/邵勤/265
近代中国体育
——范畴类别与体制归属/王冠华/285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
——一个圈内人的“圈外话”/王晴佳/305
求学治史,感悟人生/萧知纬/315
1988
从手指湖到落基山
——我的导师和我的学史历程/田宪生/327
在美国发现第三种历史
——从“本历史”到“它历史”再到“大历史”/魏楚雄/343
1990
浮生三记/徐国琦/365
大洋两岸史海探寻杂感/杨志国/383
求史三记/姚平/397
1991
充当中美学术间的“二道贩子”/王笛/413
1992
他山寻石,攻玉以理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求学记/丛小平/429
游学北美十八年/单富良/447
1993
重新认识乡村中国
——兼谈我的治学经历/李怀印/465
1998
在美十二年
——我的学术经历/夏亚峰/487,
附录一 回忆创办留美历史学会的日子/高王凌/503
附录二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大事记(1987-2010)/507
附录三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理事会(1987-2010)/511
附录四 留美历史学会期刊大事记(1987-2010)/5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