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1年整个炎热的夏季里,一队队光彩耀人的队列像庞大的金毛虫一样蠕蠕而行,缓缓地从巴比伦向西而去。沿途每座城市,内地每个村庄,人们蜂拥而至,投以敬畏的目光,表达他们由衷的敬意。人们从未见过这样富丽堂皇的阵容:金色马车上载着饰有花环的圆柱和镶有珠宝的拱顶,这是车轮上的小希腊神庙;64匹昂首阔步的骡子,每排4匹,排成优雅的队列,项圈上饰有珠宝,行进中金铃在缰绳上摇曳。这些来自波斯和马其顿的兵团正在庄严肃穆中前行。在神庙圆柱之下,金制棺材被罩以紫幕,散发着香料的芬芳。亚历山大大帝,这位埃及和亚洲的征服者,半个已知世界的英雄和最高统治者,因患热病不治身亡,年仅33岁。现在他的尸体正被运回家乡安葬。
但是,何处是家乡?亚历山大生于马其顿,这是一个位于爱琴海西北部的落后的希腊国家。然而,自从他进行一场大获全胜的征服战争以来,已经十余年没有回家乡了。在这期间,他建立了数十座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其中的16座。在征服了波斯和阿富汗斯坦之后,他在两地各娶了一位妻子。埃及把他当成神崇拜。他受到的是希腊教育,但他把雅典视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尽管它不幸地在其他方面衰落了。他的帝国最后定都于巴比伦,在那里,他的尸体陈放了24个月以准备灵车。何处最适合这位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帝国荣耀中心的伟大人物?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不同,亚历山大是一位世界公民。
在哪里安放尸体这一实际问题,由亚历山大的一位将军做出了决定。亚历山大儿时的朋友托勒密在埃及任总督,他派-支军队来到叙利亚,在那里等待着队列的到来,并准备致以由衷的敬意。队列向马其顿前进,但是托勒密掌握了控制权并使这辆耀眼的马车和金色的棺材驶向埃及。
一座灿烂辉煌的坟墓不久在亚历山大里亚建成,亚历山大里亚这座宏伟的城市正是由这位皇帝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的。在那里,他的尸体将保存数个世纪,由神甫陪伴,并受朝圣者崇拜。朱利叶·凯撒在公元前48年曾来朝拜;凯撒的后继者奥古斯都皇帝像其他许多罗马人一样,戴着刻有亚历山大头像的指环。早期基督徒们根据这位征服者的形象描绘耶稣,他不留胡须,飘垂着金发。数世纪以后,穆斯林使之成为圣徒。“活着充满勇气,死后留下永恒的美誉,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亚历山大曾经这样说过。
亚历山大时代所有的战士们都会理解这种对光荣与冒险的渴望,如同《荷马史诗》的主题一样,这种渴望也是公元前4世纪思想意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但是亚历山大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尤其是超出了他的希腊同胞。在此之前,爱琴海世界主要强调对部落首领或封建主、城市的效忠。庞大的波斯帝国的统治者成功地赢得了远近各族人民的效忠。但是,希腊人在他们的诸多胜利战役中,在获得被征服者的效忠方面,几乎没什么作为。即使是著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他曾经是亚历山大儿时的导师一一也倾向于把那些非希腊人轻蔑地看成较低级的种族。
年轻的亚历山大在他年仅20岁登上马其顿宝座时,明确地认识到这种观念的愚腐无用。他的父亲菲利普二世是一位强大而又狡诈的国王,曾经极力联合性情乖张的希腊人。这位儿子牢牢地把握了这一理想。他努力把帝国内各民族融合为单一实体,同时又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宗教文化习惯。屠杀、掠夺、奴役这些在古代世界中残忍又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亚历山大没有吸引力。尽管他是一位令人生畏的统帅,但是理性、信任和目标共享是其主要统治手段。确实,他的庞大帝国并不比他存在的时间长:它分裂为几十个小国家。可是这位帝王带给所征服之地的希腊语言和文化作为统一的遗物依然存在,并在诸多四分五裂、相互竞争的国家中同样产生着影响。亚历山大的这种遗产将存在数世纪之久。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数世纪中,亚历山大的帝国模式得以重现。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根植于征服却靠和平与启蒙发展起来的“统一世界”的帝国理想,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过印度,并在风沙弥漫的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安息)人中间找到了知音;完全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同样相似的理想也在遥远的中国积蓄力量,使中国成为一个高度发展的控制着6000万人口的大帝国。
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