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史学三千年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34037
  • 作      者:
    李小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小树,1949年10月出生,四川天全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和中国监察史的研究与教学。独立及与人合作出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反腐败与监督通论》、《中国历朝行政管理》等著作十多部。发表《论中国史学发展的形态演进与特征变化》、《中国史学的雅俗分流与俗史学的复兴》、《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演进》、《班固受贿写史辨疑》、《留名心理驱动下的汉晋树碑之风与史传写作》、《魏晋南北朝民间史学活动探论》、《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公元3—6世纪三晋史学区域发展探论》、《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论20世纪中国史学大众化的百年历程》、“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论季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关于通俗史学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史学三千年史》所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天才创造与智慧结晶的史学。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史学始终承载着十分重要的职任,人们通过史学记录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现并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自身的观念与行为,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传统史学的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还是现代史学的探寻规律以感知现实、洞见未来,都是这种职任的集中体现,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视道德教化为天然使命。其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记事载言”而“劝善惩恶”,使世人“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毫无疑问,这种对遵德自律的表彰,对背德行恶的鞭挞,有着重要的道德垂范作用,它可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潜在因素,使人文生态在风俗善、祸乱止中得以改善,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与社会。
展开
精彩书摘
    对西汉史官的地位,关键在于对“位在丞相之上”的理解,按虞喜《志林》的说法是:“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仍居公上”,即虽然“职位”已趋卑下,但朝会之时,其“坐位”仍沿袭旧制,在丞相等三“公”之上,而非实际地位高于丞相,这是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西汉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金印绿绶,秩万石;而太史令只是九卿之一的奉常的属官,铜印墨绶,秩不逾千石,远较丞相为低。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也很明确地说:作为太史令的他,“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又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可见地位是较为低下的。因而《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认为,“虞喜说为长。”①
    尽管西汉史官的地位不高,但他们把修史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而为之奋斗。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便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司马谈将撰修史书,改变“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的状况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直至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这件事,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司马迁担任史官之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史记》的撰修之中。在遭受被士大夫视为“最下之刑”的奇耻大辱后,他仍然在承受着极大痛苦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全力以赴地撰写《史记》。西汉史官这种对史学的献身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是西汉时期中华史学得以复兴的重要保证。
展开
目录
导言 文明曙光中的历史记忆
——中华史学的萌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篇
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中华史学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历史记录和记史制度
第二节 中华史学中重民观念的出现
第三节 中华史学重鉴戒传统的形成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史学的演进
第二节 中华史学秉笔直书优良传统的形成
第三节 中华史学中重人事的历史观

第三章 中华史学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口头讲史与文字记史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讲史活动

第四章 秦与西汉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史学
第二节 西汉时期中华史学的复兴

第五章 西汉时期中华史学的传播
第一节 史书的抄写、传阅与流通
第二节 讲史活动的发展与变化

第六章 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一节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史著
第二节 西汉时期杰出的中华史家司马迁

鼎盛篇
走向繁盛的东方学术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十世纪的中华史学
第一章 新莽王朝与东汉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新莽王朝与东汉时期中华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东汉时期中华史学的传播

第二章 三国与西晋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下的中华史学
第二节 西晋的统一与中华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华史学的繁荣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华史学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史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史学的民间传播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的史著撰修、抄写与传阅活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民间授史活动与通俗历史讲唱活动

第五章 隋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统一局面下的隋代史学
第二节 隋王朝对史学的控制与隋代史学的沉寂

第六章 唐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唐代政局的变化与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官方设馆集体修史的制度化
第四节 唐代民间的通俗历史讲唱活动

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史学的衰微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史学衰落的原因

第八章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十世纪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一节 王莽秉政至西晋时期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二节 关于班固“受金”写史和陈寿“谤议”诸葛亮问题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演化篇
盛衰嬗变中的演化之路
——公元十世纪至公元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华史学
第一章 两宋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两宋时期中华史学的兴盛
第一节 两宋时期中华中学兴盛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

第二章 辽、金、西夏统治区内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契丹、女真、党项族的口传历史
第二节 辽、金、西夏建国后史学的长足发展
第三节 辽、金、西夏建国后史学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 元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元代史学的成就与特点
第二节 蒙古族的统治对中华史学的影响

第四章 明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成绩
第二节 明代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代史学之不足
第四节 明王朝的文化政策与史学的变化

第五章 清前期的中华史学
第一节 清前期中华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清初史学的“经世”与乾嘉考据史学

第六章 明清时期历史的通俗传播
第一节 庙堂史学的局限与通俗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通俗历史讲唱活动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通俗历史读物
第四节 明清通俗历史传播兴盛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七章 公元十世纪至公元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第二节 明代和清前期的中华史家与史著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