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读史:纪念珍藏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32459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生前唯一签字授权,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宏辱不惊。<br>    ——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br>    寂寞无处不在,唯有这一刻,我留住了自己。<br>    你走了,荷塘的花没有留住自己的内心,<br>    它们盛开在每一个黎明的灯影里,<br>    耀动着倥偬的岁月,<br>    远去一个世纪的脚印,<br>    你的心像一面镜子,<br>    能够说出大地的轮回,<br>    沉默中语言的花瓣飘落,<br>    飘落.每一个瞬问都是持续不断的回忆之痛,<br>    你是孤独的智者,<br>    从故乡的小路一直走到九十八岁的终点,<br>    多少面孔浮现在不经意的亲近中,<br>    多少向往重复着风风雨雨的人生,<br>    你走了,这个世界还在飞速地旋转着,<br>    没有尽头,那么多欲望的尘埃,没有尽头,<br>    你留下的是读书、读史、读人、读景、读世的风度,<br>    你留下的是一片宁静的高远,<br>    一片永恒的怀念。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两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br>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占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br>    季羡林先生书张:天资+勤奋+机遇=成功。<br>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泛赞誉和崇敬。    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br>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br>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br>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展开
内容介绍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br>    感谢在季老文字里获得悟动的读者们,因为你们,才有了选编这套书的初衷;因为你们,季老的生命将继续……
展开
精彩书摘
    印度简史<br>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br>    考古学家在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流域一带摩亨殊·达鲁和哈拉巴(两地现在都在巴基斯坦境内)发掘出来了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的古城。周围有城墙,住宅有浴室,有沟渠。城中有大厅和大浴池。街道宽而直,有排水设备。人民的食品主要是麦子,此外还有羊肉和猪肉。衣服用棉花和羊毛。有陶器,有黄铜器和青铜器;但是没有一件铁器。此外,还发掘出来了几百个陶印,上面有文字。<br>    这里的文明同以后的吠陀文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者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两者比较起来,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两者间的联系是不能否认的。当时住在这里的人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同今天南印度的大部分居民属于同一个种族。<br>    吠陀文明<br>    所谓“吠陀”是指的古代印度的四部经典和属于这些经典的其他文献。这里面有许多关于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资料。平常所谓吠陀文明就是从这些资料里得到的印度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br>    关于这些经典纂成的年代,一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定论。其中最古的“梨俱吠陀”大概是在公元前第2000年初期纂成的。从内容上来看,它是属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时期的作品。<br>    ……
展开
目录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br>印度简史<br>古代印度的文化<br>牛棚杂忆<br>历史研究断想<br>中国古史应当重写<br>中国制造磁器术传入印度<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