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伦敦被难在他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他被公认为中国革命领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以往记载的疏略和歧异,使事件真相常处在若明若昧之间,留下了不少疑团。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这一事件中,孙中山是被绑架进清朝驻伦敦公使馆,还是自投罗网?伦敦蒙难对塑造他的英雄形象起到什么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欲罢不能,成为深入探究的动因。
孙中山在国民党内享有崇高威望,被誉为“国父”。他的革命经历千回百折,令人敬仰。在他去世后,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崇拜之风,从总理纪念周到更名或建立中山公园,从各地安放纪念铜像到命名道路,不一而足。
自然,研究中山先生亦有着特别的意义。罗家伦对中山先生同样富有深厚的感情,他治史出身,又留学多年,精通外语,专业素养很高。他在不经意中对中山先生伦敦蒙难这段史实产生了兴趣,便有意着力收集相关资料,并得到多方人士的相助补充。此书,即是对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作一认真考订,通过档案资料和证人回忆所述,加以互印互证,力求厘清一些不实问题,以还历史真相。
严格地说,《中山先生伦敦被难史料考订》属于一本史料性书籍,但罗家伦通过比对分析,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纠正了坊问流传的讹误,譬如,“英国政府是否是屈于舆论压力才出手相救”?其实,公使龚照瑗所代表的中国政府要追拿钦犯,索尔兹伯里首相所代表的英国政府则要维护当地法治,以此拒绝了清公使馆的“引渡”要求,这应是促成孙中山获释的真正原因。但这并不表明英国政府的政治倾向,仅仅是履行国务而已。至于孙中山在伦敦是“自投清国使馆”或“是为宣传革命大计,乔装深入使馆内作宣传”等种种说法,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方考证,认定这些都是失实而不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家伦秉承传统史学考据之遗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体现了他决不轻易放过任何重要细节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因而又不失为一部有分量的学术研究专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