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冬天,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一条弄堂里,邻里们经常看到有个亭子间总是彻夜灯火通明,室内的房客好像从来不睡觉似的。好奇的人不免要多方打听,日子久了,渐渐得到一些信息:原来这里是个特殊的电影实验室,一个特殊的创作班子——万氏四兄弟,正在搞卡通(即动画片)试验。四兄弟的名字分别叫万嘉综、万嘉淇、万嘉结和万嘉坤。他们不断进行试验,也不知失败过多少次,可是从不灰心。当人们知道他们是在搞卡通试验后,就送给他们一个风趣的绰号:万氏卡通。<br> 万氏四兄弟后来创作动画片时的署名依次是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这是他们各人为自己起的号。他们原是南京人,父亲做绸缎生意,略懂美术;母亲心灵手巧,会绣花剪纸。他们自幼就爱涂画。老大万籁鸣和老二万古蟾是孪生,同生于1899年农历12月18日,相貌极相似,许多老朋友都会认错。18岁这一年,万籁鸣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不久,古蟾、超尘、涤寰也陆续从美专毕业,考入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工作。他们看了外国的动画电影片后,产生了让自己画稿中的人物动起来的想法。<br> 为了学到动画制作技术,他们曾写信给美国动画制作人咨询技术,却没有得到回音。幸好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弟弟们熟悉电影的原理,便萌生了模拟电影拍摄手法进行动画制作的想法:用画纸代替一格一格的电影胶片来拍摄。他们还仔细分析动物运动时的状态,并将之分解,再将分解动作画在纸页上翻动。万籁鸣这样回忆当时研究动画的情形:“画页上的马真的动起来了,它向前飞奔着,奔跑的姿态还相当动人呢。”为了完成商务印书馆委托试制的卡通广告片,他们买了一架旧“安赖蒙”牌木壳摄影机,将它改装成逐格摄影机,还在绘制过程中发明了使用三颗铜钉做成的“固定器”,类似于今天的定位尺。经过数十日的艰苦尝试,亭子间窄小的墙壁上,终于映出了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个亭子间也成了中国动画片的诞生之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