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主题动机将信经的三段文词组织在一起,同时也将这种情感特征贯穿全章);圣哉经旨在对基督的降临加以赞颂,其音乐具有亲切、温和的情感特征;羔羊经是整部作品的终曲乐章,它的前一部分再现了慈悲经的音乐情绪,后一部分的“请赐”段落则带有光明、祥和的情感特色,即使有两处战争段落的插入,但全曲最后还是结束在和谐、安宁的气氛之中。<br> 贝多芬对弥撒作品中音乐情感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如果说他为《庄严弥撒》各个乐章确定感情基调的做法尚且和交响曲乐章的情感布局存在联系,那么,乐章内部不同风格段落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在当时的弥撒曲创作中则是绝无仅有的。比如,荣耀经开头以急速的主调化上升旋律烘托出“上帝在天”的光辉和荣耀。贝多芬如此设计,旨在抒发个人对上帝执著的信念和崇拜。在乐章中部“感谢你”(Gratias,第145-173小节)的赋格段中,作曲家又以柔和、亲切的旋律向上帝表达谢意。这是来自世俗世界的信仰独白,它使凡人的心灵通过层进的旋律一步步接近神性,并在上帝的光辉中获得永世的恩泽。如果说荣耀经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尚显隐晦,那么作曲家在信经中对“上帝之国”的期盼之情则表现得十分炽烈、鲜明。当合唱声部在第243小节以恢宏的气势唱出“他的神国万世无疆”(Curus regni non erit finis)时,作曲家在赋格段结尾处加入了“没有,没有,没有!”(non,non,non!)的呼号,强调了“上帝之国”在个人信仰中的重要意义(谱例24)。贝多芬通过这些段落向世人表明,他没有在弥撒曲创作中隐匿自己,而是通过具体的音响直接抒发心中的渴望。作品的多元风格为这些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使贝多芬有机会冲破弥撒体裁的创作局限,实现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br> 《庄严弥撒》是一部综合了多种创作风格的大型弥撒作品。贝多芬在创作中做出如此选择主要出于对个人艺术使命和信仰表达两方面的思考。对于前者,已近天命之年的作曲家希望在弥撒曲创作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音乐成就。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贝多芬就必须像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亨德尔和J.S.巴赫那样,动用全部心力创作一部宗教音乐巨作。作曲家认为,弥撒曲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性音乐作品,只有在继承与革新并举的创作原则下才能在19世纪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实现真正意义的进步。<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