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14005
  • 作      者:
    瞿林东[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马克思王义史学,及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与所取得的成就。精辟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伴随着同各种社会思潮与历史观的辩难和斗争,伴随着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程,所显示出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成就,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东方一个史学大国取得了它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古老的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获得新的蓬勃的生命力。奉书包含上中下三编,在结构上力图遵循中国史学家对唯物史观的认识、运用和理论提升这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联系而体现全书的整体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编总论
  第一章  中国史学家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这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观。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所信仰,从而对中国社会革命、思想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史学家在阐释唯物史观过程中,把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使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庄严地宣告:“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展开
目录
题记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中国史学家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二节  中国史学家对唯物史观的信仰和阐释
第二节  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  认真探讨中国历史的实际
二  坚守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品格
三  创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
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史学的主要成就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特点
一  历史的转折
二  理论的深入
三  史学方法的多元化
四  史学交流的广泛和史家视野的开阔
五  多种著作的创新和面世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20世纪关于中国历史诸多重大问题的论争及
其意义
第一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一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背景和缘起
二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概述
三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与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传播
四  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反思与评价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领域重大问题的论争
一  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
二  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
三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
四  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
五  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
第三节  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论争
一  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论争
二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三  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讨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白省与学术批评
中编  分论一
第四章  唯物史观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第一节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规律
一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
二  关于阶级斗争理论和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阶段性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探索
二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规律
三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
……
下编  分论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