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5212
  • 作      者:
    聂锦芳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的视野内,“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而就20世纪而言,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过去的历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分情绪化地指责或为其辩护,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质及其在21世纪的命运,清理这段学术‘公案”和历史“公案”对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对马克思所阐述的“新哲学”,以及其身后恩格斯、列宁、前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哲学形态的理解、阐述和推进一一作出梳理,甄别出它们之间在哲学观念、问题意识、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别,最后,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状况、阻障和可能的前景。
展开
目录
导论&nbsp;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形态?<br /><br />一&nbsp;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br /><br />二&nbsp;一种新的“世界观”的阐释<br /><br />三&nbsp;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br /><br />四&nbsp;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br /><br />五&nbsp;鲜明的“人学”归旨与思想特征<br /><br />上篇<br /><br />第一章&nbsp;马克思“新哲学”的产生<br /><br />一&nbsp;时代变迁与现实境遇<br /><br />二&nbsp;黑格尔哲学及其解体<br /><br />三&nbsp;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br /><br />四&nbsp;启蒙教育与早期探索<br /><br />五&nbsp;思想的传承、剥离与重构<br /><br />第二章&nbsp;求解“社会之谜”和“历史之谜”<br /><br />一&nbsp;自由、自我意识和理性<br /><br />二&nbsp;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br /><br />三&nbsp;国家与市民社会<br /><br />四&nbsp;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br /><br />五&nbsp;劳动异化及其扬弃之径<br /><br />六&nbsp;唯物史观的建构<br /><br />第三章&nbsp;资本逻辑的批判<br /><br />一&nbsp;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哲学意蕴<br /><br />二&nbsp;资本的逻辑和把握现代社会的方式<br /><br />三&nbsp;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基本经济范畴<br /><br />四&nbsp;资本的逻辑和财富的双重含义<br /><br />五&nbsp;资本的萌芽、扩张与最终命运<br /><br />第四章&nbsp;世界史观与社会形态的演进<br /><br />一&nbsp;“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br /><br />二&nbsp;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br /><br />三&nbsp;社会有机体的层次结构<br /><br />四&nbsp;东方和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br /><br />五&nbsp;“唯物史观”的科学界域<br /><br />下&nbsp;篇<br /><br />第五章&nbsp;“第二小提琴手”的理解和阐释<br /><br />一&nbsp;恩格斯参与了马克思思想的创造<br /><br />二&nbsp;世界模式论:自然一社会<br /><br />三&nbsp;人类起源论:家庭、所有制和国家<br /><br />四&nbsp;辩证法“本质论”、“规律论”<br /><br />五&nbsp;重新审视“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br /><br />第六章&nbsp;“列宁构想”<br /><br />一&nbsp;“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br /><br />二&nbsp;辩证法的要素、原则与体系<br /><br />三&nbsp;政党、国家与革命<br /><br />第七章&nbsp;俄一苏模式<br /><br />一&nbsp;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两种类型<br /><br />二&nbsp;普列汉诺夫的阐释<br /><br />三&nbsp;德波林首次提出的“提纲”<br /><br />四&nbsp;布哈林对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br /><br />五&nbsp;阿多拉茨基:文献专家的理解<br /><br />六&nbsp;米丁所完成的体系化工作<br /><br />七&nbsp;四十余年的理论论争及其后果<br /><br />八&nbsp;《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四章二节<br /><br />九&nbsp;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学者的反思<br /><br />第八章&nbsp;当“革命机遇”丧失的时候<br /><br />一&nbsp;物化、阶级与意识革命<br /><br />二&nbsp;理论与实践关系再反思<br /><br />三&nbsp;实践哲学的基本意旨与构想<br /><br />四&nbsp;批判理论与否定辩证法<br /><br />第九章&nbsp;另类视角――现当代西方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br /><br />一&nbsp;黑格尔主义者<br /><br />二&nbsp;“历史主义贫困论”<br /><br />三&nbsp;“人学空场论”<br /><br />四&nbsp;现代系统论<br /><br />五&nbsp;马克思的“幽灵”<br /><br />第十章&nbsp;再生形态――当代中国境域中的马克思哲学<br /><br />一&nbsp;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境域<br /><br />二&nbsp;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br /><br />三&nbsp;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索<br /><br />四&nbsp;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比较视野<br /><br />五&nbsp;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面向<br /><br />参考文献<br /><br />人名索引<br /><br />书名、刊名索引<br /><br />主题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