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毛泽东与郭沫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74773
  • 作      者:
    张洁宇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与郭沫若,一个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伟人,一个是中国现代文化舞台上光辉灿烂的巨星。他们共同经历了摧毁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他们是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桥梁,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骄子。《毛泽东与郭沫若》全面表现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动和友情发展。全书副情景描、思想对比、人物评论为一体,力求向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生动、有益的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和郭沫若,一个原是山坳里的伢子,一个原是大渡河边小镇上的娃儿,虽然家山远隔,却由于风云际会走到了一起。他们虽生长于穷鄙山乡,远僻水边,但都义无反顾地投进社会历史的大潮,中流击水,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毛泽东与郭沫若》以历史为经,人物交往为纬,采取“分镜头”写真的手法、全面表现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动和友情发展。《毛泽东与郭沫若》副情景描、思想对比、人物评论为一体,力求向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生动、有益的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韶山冲里的伢子早在一百多年前,即便是七八十年前,韶山冲,这个湖南省湘潭县治下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村落,不用说国人,就是湖南省内人,甚至湘潭县人,也很少人知道或听说过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当年连省级地图都不肯标出的小山村。若干年后,它不但为老老小小的中国人熟悉,崇仰,就是许许多多外国人还千万里来到中国,绕道到这里来参观参观,看一看这里究竟是怎样了得。有什么神奇。
  来看过这地方的人都发现,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南方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并不见得比别处特别“人杰地灵”。
  这里所谓“冲”,就是两面山峦夹着的一条狭长地带。不过,韶山冲与一般小峡谷还是有点不同,即其间有一条小溪(名称“韶河”)由西向东北方向弯弯曲曲地流淌,溪水清澈明净终年不断,为这个山冲增添了一些秀色。
  谁也说不清韶山冲两边的山峰默默地屹立了多久,中间的韶河静静地流淌了多少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早先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有一天,这里会出生一个伢子,从这里走出后成为惊天动地的人物。他不但改写了中国历史,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了世界。他一生作为,正像他后来写的诗词说的,真正是“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个伢子就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一名男孩就诞生在这个山冲南岸的上屋场。他出生时哭声和所有小孩一样,不比别的孩子更美妙,更说不上什么“横空出世”。孩子的父亲为他取名泽东。大概是怕他命中缺水,希望他一生过得滋润吧,后又取字咏芝,或润芝、润之(湖南话中“咏”“润”近音)。
  毛泽东出生时,整个韶山冲不过居住着600余户人家,约3000人口。
  居民大多务农,风俗淳厚,勤劳俭朴,世代过着贫穷而安稳的生活。
  毛泽东的家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的祖辈父辈都是勤劳质朴的农民。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20几岁时参加湘军,当了两三年的兵,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较之一般没有出去闯荡的农民,头脑来得灵活。胆子要大些,办法也要多些。他从军回家后,一面务农,一面做点小本生意,家境也就慢慢好了起来,住屋也由原来的5间半茅草房,改成了13间半青瓦房。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说到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相当于“富农’’的地位。1939年12月28日,毛泽民在苏联莫斯科应共产国际的要求,代为长兄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中,在关于父母情况栏内是这样写的:毛顺生“三十岁以前,专为耕种;三十岁后,耕种兼农村贩卖商业。按中国苏维埃阶级分析,最后三年是富农。”不过,按当时中国一般家庭的平均经济状况看,毛家似乎也算不上怎样殷实,更说不上什么大户人家。
  不过,毛家在当时当地还算是比较富裕。毛顺生为人正直,加之治家很严,所以在地方上名声正,威望高,很受人尊重。年未及老,就被人称作“顺生大阿公”(本地方言,即爷爷俗称)。顺生的妻子(毛泽东之母)文素勤(又名‘七妹”,后被人写成‘其美”,恐原并无此雅)勤劳俭朴,贤能厚道,加之心地善良,为人慷慨,乐于助人,对穷人富有同情心,更很得乡邻上好口碑。
  有意思的是,因为毛顺生个性很强,有自己的原则。譬如对待施舍,他守的原则是:别人的东西他不要,不该得的钱财他不得,但自己流血流汗所获,也不愿轻易地让送人家。他一不信神,二不拜佛,靠的是自己的劳动和本事。所以,对于妻子和孩子们的乐善好施,他老是发脾气,家里常为此争吵。毛泽东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两党有斗争,也有统一,不断地斗争,也不断地统一。
  不仅如此,而且“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也‘存在着意见分歧”与矛盾。(见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有兄弟三人,大弟弟毛泽民(字润莲),比他小3岁;小弟弟毛泽覃(字润菊),比他小12岁。如果说毛泽东比他的兄弟,以及乡里其他孩子要多占一些优势,那就是读书较早,读书较多,加上他的禀赋和努力,他自幼就学得不少知识,懂得许多道理,眼光更锐利,更看得远。
  毛泽东8岁(1902年初)就开始在韶山南岸下屋场读私塾。从《百家姓》、《三字经》开始,继而点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两年后(1904年秋),转至韶山关公桥私塾。翌年春至1906年夏,又转学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当年秋至翌年(1907年)夏,再转学韶山井湾里私塾。在这里读的是《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书籍。而他最喜欢看的是《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着看。1909年秋至19lO年夏,毛泽东复学于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这期间,他读了《史记》、《汉书》、《纲鉴类纂》、《日知录》等,也读了许多时论和新书。
  毛泽东后来把这几年就读私塾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从1902年至1910年,实际不止“六年”,而是“八年”)。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话题从这里开始
一、韶山冲里的伢子
二、沙湾镇上的娃儿
三、新青年·新时代·新潮流

第二章 交往的开始
一、中国的“莫斯科” 
二、南方的风
三、诗人郭沫若投身革命
四、相会在林伯渠的书房里
五、毛泽东请郭沫若讲课
六、北伐开始
七、江城握别

第三章 关山远隔情常在
一、凫出历史的漩涡
二、延安窑洞的灯光
三、革命的“文化班头” 
四、“献给现实的蟠桃”
五、以史为镜的典范

第四章 重聚在山城
一、抗战破晓与密布的乌云
二、雾都的阳光
三、索句渝州叶正黄

第五章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一、郭沫若:战斗在第二战场
二、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第六章 历史在这里转弯
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祥和日子
二、密云布雨晴转阴 
三、云缝中投射的一缕阳光
四、1957:风云突变,乍暖还寒

第七章 诗友·文友·解诗人
一、“一天等于二十年”
二、“毛泽东的第一解诗人”
三、诗词唱和
四、用毛泽东诗词集联

第八章 迎合又不全然迎合
一、为曹操翻案
二、《兰亭序》真伪问题引发的“官司” 
三、关于《李白与杜甫》

第九章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中
一、风起云涌
二、批林批孔,厄运难逃
三、毛泽东说了话

第十章 忠心不贰至死不渝
一、深深的哀思
二、悲痛天柱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