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文字研究丛书:<四书>微揽》: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是需要表现的,但是怎样表现才能恰到好处呢?
《中庸》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不表露出来,叫做中;表露出来而合于规范,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是天下的共同标准。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生生不息。所以君子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是用人本身的良知、良能去弘扬其正确的方面,克服其不正确的方面,直到人们改正为止。如果能够做到忠诚和宽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心中不乐意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自己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国君要想把政治上的事情处理好,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而获得人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要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其中爱父母是最首位的。所谓义,就是要能分别事理、处置得宜,其中尊重贤人是最首要的。而对自己亲属的爱也有层次之别,对贤人的尊重也有等级之分,由此就产生了各种礼仪规范。所以,君子应时刻想到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想到要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到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想到要友善地对待他人;要想友善地对待他人,就不能不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献媚,即情的表现要出于有理、合理。在古代,合“理”主要是合于“礼”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劳累;谨慎而不知礼,就流于胆怯;勇敢而不知礼,就会生出祸乱;耿直而不知礼,就会刺伤别人。恭敬、谨慎、勇敢、耿直都是“情”表现在外面的样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它们的表现如果不合于“礼”的要求,那么就会惹出祸端。
和“情”紧密相连的是“欲”,所以说人有七情六欲。我们通常说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这是把人往高尚处说。其实人高尚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时候是低俗;高尚时表现出来的是胸怀宽广,低俗时表现出来的就是贪得无厌。人之有“欲”不奇怪,这是自然之本性所致,关键是要看这种“欲”是怎样表现的?符不符合礼法的要求?人的欲望有千种万种,但简单说来不外乎就是财富上的欲望和生理上的欲望两种。面对人生的这两种欲望,古代先圣们是如何看待呢?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第四》)此处所谓的“道”,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纲常规范。孔子说,财富和高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那是不能够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害怕遇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途径远离,那是不能够摆脱的。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富贵、什么时候应该贫贱呢?孔子还说过另外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圣人说话讲求适度得宜,非常注意不能对人们的欲望有所蛊惑,孔子虽然不正面倡导应该怎样谋取富贵和摆脱贫穷,只说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是耻辱,但是实际上,孔子实际上已经阐明,什么时候应该追求富贵、什么时候应该坚守贫贱。
圣人孔子回答了怎样对待财富上的欲望,亚圣孟子就来回答应该怎样对待生理上的欲望。
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屋庐子,一次被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婚姻和礼节哪个重要?”屋庐子回答礼节重要。别人紧接着又问:“如果按照礼节就娶不到妻子,而不按照礼节就可以娶到妻子,这时是否也一定要遵循迎亲的礼节呢?”屋庐子哑口,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向孟子请教。孟子告诉屋庐子,你可以这样反问他:“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下》)意思是爬过墙去搂抱东邻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妻子,不爬过墙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你是否也要爬墙过去搂抱人家的姑娘呢?孟子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婚姻和礼节哪个重要,但答案已经旗帜鲜明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孟子时代,“礼”的地位很高,违“礼”也就违“法”了,“法”又包括宗法、国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