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写《论语》的人很多,写孔子的人很多,
但这一本,非常不一样。
虽然它也完整解译了《论语》全部的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但兴起意到之处,不刻板、不庄严、不沉闷、不说教。
从这本书回望春秋大地,孔子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可爱,简直打翻了我们对老夫子“迂腐造型“的臆想。它让我们看清他生而为人的直白、机变,也看到他不“愚忠”、不“迂腐”、不“端庄”。
它将5000年厚重历史徐徐引入,绕指成一段悦读,那些小故事、大典故,那些灿烂的因缘际会、变色风云,就这样轻轻漫入读者眼底。
而那些几千年来,被一代代帝王,一代代官学者按自己的心思意志妆扮涂抹的“儒家经典言论”,也被一笔笔擦净,露出本来的温润玉质,那是圣人之心的本源,也本应成为我们的信仰与准则……
《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是一本对《论语》进行另类解构,并辅以严谨解译与轻松随笔的书。
不同于学术大家著作们的专深、严肃,本书以普通人视角切入,从轻松幽默的吃喝玩乐(初级篇)谈起,以生活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妙趣横生,为的是让读者轻松登上这段旅程。随后的《中级篇》则慢慢过渡到孔子理想、儒家本源,乃至春秋历史,详尽地阐明了《论语》一书的精妙所在。从而让人不得不叹服《论语》为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为何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哲!
3. 雍也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解译】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
【秋游】
“觚”:古代盛酒的器皿。
我以前喝醉的时候,经常对着酒杯狂叫“酒杯啊!酒杯!”似醉非醉,对着酒杯喊酒杯,心里却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如此境界,甚妙!
老夫子喝高后,对着酒杯叫酒杯,心里想什么,没人知道!但境界一定比我高!
后世的文人士才,接过孔子的酒杯,“把酒问青天”,使得“觚不觚”觚出了高远的境界和情怀。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曹操“对酒当歌”,王羲之“一觞一饮”,李白“花间一壶酒”,欧阳修“一饮千钟”,苏轼“一樽还酹(lèi)江月”,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各位“骚人”无不发扬老夫子的“觚不觚”精神!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有一句诗:“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挥”什么啊?挥“觚”啊!挥酒杯啊!“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吃、喝都在行,那么穿呢?“礼乐”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一个知礼的人一定是个懂得穿衣的人。至于孔子知礼到哪种地步,因为要涉及他的生平、地位、年代,有点烦人,放到《中级篇》再说。
下面一段关于孔子穿的部分,看着比较难懂,解译过来却比较好懂,而且相当的有趣。我们竟然可以一窥老夫子平日的穿着,甚至宽衣。
穿
4. 乡党篇?第六章
【原文】
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解译】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居家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出门一定穿件外套。冬天,穿黑羊羔皮袍,配黑色罩衫;穿白麑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衫;穿黄狐裘皮袍,配黄色的罩衫。在家闲居穿的皮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盖小被,长度超出身体一半。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除了服丧期外,都要有玉佩戴。非上朝或祭祀的衣服,一定裁去多余的布,省料节俭舒服。不穿着黑羔羊皮袍和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拜见君主。
【秋游】
君子者,首先要看着像君子,犹如西方之绅士,穿衣必然得体。“衣、食、住、行”,排第一位的是“衣”。君子不能打赤膊上大街,也不能穿睡衣溜园子。
“君子不以绀緅饰”,鲜艳的色彩,映衬美人,却贬俗君子。“绀”,深青透红;“緅”,黑中透红。“绀”和“緅”是两种接近紫色的颜色。君子“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居家衣服,当然上朝例外,今天依然。正式的场合,领导总是穿身黑西装,打根红领带。在家若穿身红的睡衣,这个男领导一定很另类。
“袗”,单衣叫袗。“絺绤”,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葛布俗称“夏布”,顾名思义,夏天穿的布料。古人的生活,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葛布质地细薄,清凉透风。好的葛布,织成后“弱如蝉翅,重仅数铢”。唯一的缺点,透风是透风,可也透光了,有点类似今天的透视装。故要“表而出之”,表是外衣,要穿件外衣才能出门。
古人的裘皮大衣,毛向外,要穿件与之颜色想配的罩衫。黑配黑,白配白,黄配黄。今人的裘皮大衣,若毛向外,一定不会再套件罩衫,显摆的就是那身“毛”。
“亵裘长”,在家闲居穿的皮袍要长一些,身子骨可以更加暖和。“短右袂”,右边的袖子短一些,便于写字、看书和做事。可有个问题,洗碗的时候如何办?是撩起左边的袖口吗?不雅啊!只能说佐证了那句古语:君子远庖厨!
“寝衣”,有说是睡衣,也有说是小被。“小被”,我以为是小憩时的被子。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既然是睡觉用,总还是要更长一些才不至于着凉,故“长一身有半”。
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屁股一定很舒服。屁股一舒服,脑袋也舒服,此时用笔,文思泉涌。孔子的文笔好,看来跟坐垫也有某种关系。
“去丧,无所不佩”,丧服期满后,该佩的玉还得佩起来。“玉”在古人服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君子。《礼记》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古代,精神的意义要远大于物质的意思。现如今,“君子无故,钱不去身”。可钱又不能贴身上,于是,凡大腕(社会地位相当于古代的君子),腕上必有一豪表。越粗的手腕,表的厚度越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帷裳”,上朝和祭祀的礼服,很宽大,很飘逸,只是费布料,不环保。所以老夫子提出,平时的衣服省点布料,为减排做贡献,曰“杀之”,减少、裁去的意思。
“羔裘玄冠”,黑衣服黑帽子,古代用做吉服,吊丧要穿白,跟现代正好相反。如今的吊丧,是一身黑,黑西装(女的黑套裙,或黑礼服),黑西裤,黑皮鞋,讲究的再戴副黑墨镜。讲究的人越多,躺着的爷身份就越高。我在电视里,看到过有位躺爷,竟然也戴副黑墨镜,与周围团着转的,上下左右,人前身后,相互映衬,真的妙极!
“吉月”,前人有很多种说法(农历每月初一,或正月,或吉利的月份),我取其一。“必朝服而朝”,见君主,必穿服朝。
总结一下老夫子的穿,两个字:讲究。夏天求个凉,冬天求个暖,出门求个范,在家求个宽。老夫子讲究时尚,讲究搭配,黑羔羊皮袍,配黑罩衫;白麑鹿皮袍,配白罩衫;黄狐裘皮袍,配黄罩衫。寝衣要长一点,坐垫要厚一点,佩玉要多一点,整个一老资。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把这条拿出来批斗没有,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
“狐貉之厚以居”,狐貉的厚毛皮垫屁股下,一定很舒服。坐垫考究,坐的地方当然也要讲究。
目录
初级篇
吃
喝
穿
坐、行
游玩
唱歌、弹琴
音乐及音乐鉴赏
诗歌及诗歌鉴赏
驾车、射箭
骂人
打人
开玩笑
人分三、六、九等
古代意义上的小人(一)
观过知人
亲亲相隐
古代意义上的小人(二)
现代意义上的小人
少贱多能
智商分四等
学而知之
君子谋道
孔子的老师
为师之道
见贤思齐
古人的称谓
孔门十哲
“回”死子恸
死生有命
有教无类
对待鬼神的态度
人之所欲
君子之向往
高山仰止
聪明子贡
绝顶颜回
大气冉求
十条干肉
最好的学生
孝道
慎终追远
汶上闵子骞
词达不巧言
视其所以
慎言
三省吾身
性相近、习相远
与人相处
危行言逊
君子相交
利口覆邦
一言兴邦
中级篇
周礼
制度、文献的损益
孔子的父亲
孔子的先祖
礼及其作用
孔子走路的“风姿”
送行和出使
文质彬彬
子贡维护孔子
在朝廷上
在乡里间
穿正装、便装
对上级的态度
吃饭、睡觉、驾行
礼,宁俭毋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善人为邦,礼让为国
君臣之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节用爱人
“春秋”五霸
仁者管仲
盖棺有道
何以为文
惠人子产
君子蘧伯玉
愚者宁武子
直道人生
弟子冉雍
卫灵公手下的人才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齐景公不用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为政、盼政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孔子的气话
应对坏领导
小不忍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坏人总想举好人作旗帜
孔子做了司法部长
何为“异端”?
政者,正也
政者,无倦
“惠而不费”的本意
天下无讼
见义不为,无勇也
仁者不忧
杀身成仁
君子不器
有勇无义,乱
既往不咎
周游列国
先富后教
知我者天
患不知人
子知天命
子见南子
克己复礼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贤贤易色
“坐怀不乱”柳下惠
臧文仲和臧武仲
君子温、良、恭、俭、让
何为则民服
孔子厌战
求仁得仁
恕
伯夷、叔齐
名不正则言不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弟子斐然成章
无求备于人
行不由径
欲速则不达
有恒者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
古之狂
弟子的政治才能
不患贫而患不均
万师之表
侍君之道
后生可畏
“先进”的本意
入门、升堂、入室
隐者(一)
天下“木铎”
隐者(二)
修己以安百姓
圣人尧、舜、禹、周文武王
《论语》治天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其不可而为
士不怀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的标准
忠信
大信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君子有恶
“以直报怨”的深邃内涵
无欲则刚
“闻人”与“达人”的真实含义
任重而道远
仁者安仁
晚年时光
中国的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
孔子的理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最后时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附录一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