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理论溯源和三维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400765
  • 作      者:
    李长虹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长虹,博士,讲师,安徽理工大学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2011年度“安徽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安徽理工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以及2012年“安徽省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等称号,并代表安徽省参加“长三角思政课教学比赛”,成绩突出。
展开
内容介绍
  《博学文库·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理论溯源和三维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解读“批判”概念、解读哲学的批判本性、解读马克思哲学与批判、本章小结、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孕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孕育的批判精神、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目的论判断力中,康德按照人们对待自然对象的态度,把目的分为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凡是把对象看作手段的就是外在目的论,而把对象本身看作目的即一个事物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就是内在目的论,也就是“自然目的”。康德更进一步认为自然万物中只有有机物是具有“自然目的”的。在他看来,有机物并不能单纯用机械的因果规律予以说明,有机物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和整体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就是一个“有组织的和自组织的存在者”。①用康德的原话说就是“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是这样的,在其中一切都是目的而交互地也是手段。在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白费的,无目的的,或是要归之于某种盲目的自然机械作用的”。②在此基础上,康德将“自然目的”推及到整个自然界,认为自然作为整体也是有机体。必须强调的是,适用于整个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原理并不是认识的构成性原理,而仅是一种调节性或规范性原理。但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仅能解决自然界的事情,自然界以外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要求从自然目的论过渡到道德目的论。
  按照康德的理解,整个自然的目的系统的最高目的就是人,然而,人凭什么成为最高的目的呢?康德认为是人的文化。他指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般地(因而以其自由)对随便什么目的的这种适应性的产生过程,就是文化。所以只有文化才可以是我们有理由考虑到人类而归之于自然的最后目的。”③那么,最后目的之后的目的是什么呢?一直追问下去,必有一个自因的终极目的。
  ……
展开
目录
导论 批判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
一、解读“批判”概念
二、解读哲学的批判本性
三、解读马克思哲学与批判
四、本章小结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孕育
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孕育的批判精神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
(一)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批判精神
(二)康德的问题,黑格尔的回答——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和超越
(三)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
三、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早期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理论表现
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批判阶段
二、黑格尔的思辨理性主义批判阶段
三、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阶段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的三维解读及其变革表现
一、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论内涵
二、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的三维解读
(一)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批判
(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构建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的变革表现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和拓展
二、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中国化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拓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中国化的思想精髓
(二)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理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的当代拓展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