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为:古希腊政治理想传统的继承,历史现实的灌溉,以及马克思本人世界观——对世界和人之间共生共建关系的认识。前两个方面为客观维度,后一个方面为主观维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为:马克思“政治自由”从这三个方面得到的养分可被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人、政治、自由。人和政治及人的自由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由于人在政治中的生活才达成人在真正意义上自由。因为,人不是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而是面对着千千万万个“我”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开幕可视作是政治的开始。因此良好的政治生活不只是亲民与否的问题,因为政治本就应该从“民”中来、为“民”而生。古希腊古老的政治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政治应有的本质,但却在后来超然的政治中被抛弃了。笔者以为,这种超然政治的现象是促使马克思追求政治自由的动因之一。通过建立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上的对超然政治的批判,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走上了最接“地气”的道路。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内容为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政治自由”的内涵进行分析。这并不单纯是在对政治自由进行概念上的解析,而是对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做出说明,同时也是将政治自由理解为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一项事业,说明其结构和内容。这部分首先说明了理解马克思“政治自由”的语境为“政治是一种感性生活”,而非“政治是一种超然的凌驾于人类生活之上的产物”。之后,该部分从主体、场域以及主体与场域之间关系的构建来阐述对马克思“政治自由”内涵的理解。最后在对内涵做出分析的基础上,该部分对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特点做出了概括。
这一部分的结论是:基于理解马克思“政治自由”的语境是“政治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是源于人类生活且最终要指向人类生活的实践;基于马克思“政治自由”形成过程中来自历史的、当下的、理论的、现实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将马克思“政治自由”的内涵理解为人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建构。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关系:其一是人民对国家作为的实现,也就是国家时代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实现,这是较为基础的关系;其二是人在共同体中生活的实现,即为后国家时代中人在真实共同体中政治生活的实现,这是最高层次的关系。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特点可概括为,历史性——最根本的特点;非支配性——最主要的特点;整体性。
第三部分包括了第三章至第六章共四个章节。该部分以马克思“政治自由”内涵中所呈现的人、共同体,这一“政治自由”生成的主体和场域两元素为中心;以人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建构为内容;依马克思“政治自由”生成的逻辑为研究线索和分析路径,对马克思视域中“政治自由”的生成做出了分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