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子”是民间“扮玩”活动中一种极富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因形似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芯子是一种融工艺、装饰、装扮、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表演艺术。表演时,男女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固定在特制的铁支架顶端,被高擎于空中,在上面做出各种动作造型。因此,根据其造型和表演特点,各地又有“抬阁”、“飘色”、“彩擎”、“高抬”等十分形象的称谓。表演的儿童,看似空悬于高处,没有任何依托,十分惊险,实则通过精妙的设置,由底座中通出一根叫“芯子”的铁条支撑,铁条上面打制有一对脚踩的铁耳,供演员落脚,上部在演员齐腰处打制有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将小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十分安全。他们或站或坐在铁芯子上,利用衣服和支架上附着的花树、禽鸟、龙蛇、亭阁、酒壶、船等装饰,巧妙地将支架遮掩起来,让人看不出来,误以为是空悬于高处表演,令人感觉神奇、惊险。
章丘芯子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人们为驱除邪祟、祈求吉祥或是为了祈雨而开展的一项活动,即每逢迎神赛会场合,将男女儿童装扮成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在扎制的平台或方桌上舞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芯子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形式,主要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耍演。表演方式与道具也愈加完善,闻名天下的章丘铁匠打制出精巧牢固的铁制芯子架,为芯子表演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章丘芯子形式多样,根据造型、道具、表演方式的不同,主要有桌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转芯子、车芯子等类型。
桌芯子出现较早,因能在桌面上设有多个戏剧人物,甚至能表现一出戏的场面,故又称“芯子戏”。桌芯子主要由木方桌(有的以床或木板代替)、芯子座、双芯杆等组成。木方桌的桌面直径约为1.5米,为了减轻抬芯人的负担,一般选用重量较轻的木料制作。芯子座用优质钢材打制而成,镶固在桌面上,表演的童男童女即被固定在上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