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前的印章,多以玉来刻制,以金、银、铜来铸制或半铸半凿,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得心应手难免会有一定的不便。元代有一位生活在1254年到1322年的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他总结以往的印章成就,探讨发展篆刻艺术,感到有改变印章材料的必要。生活在相近时代的篆刻理论家吾丘衍的著作《学古篇》,以“三十五举”概括了篆刻艺术的相关法度,使篆刻艺术的创作有了理论指引。元末明初
“文人画”兴起,“文人画”要求画面有书法题记和配用印章,以收彼此呼应、相得益彰之效。这也呼唤着书画家应该直接插手篆刻。于是寻找更方便于得心应手发挥的印章材料,就日益迫切起来。
元代生活在1287年至1359年的一位著名书画家王冕,最先开始用“花乳石”篆刻印章。到了明代,生活在1470年至1559年的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和他的生活在1498年至1573年的儿子文彭,在这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特别是文彭,大量使用青田石篆刻印章,艺术成就很是突出,他和他的学生何震,被后世看成篆刻艺术成熟创立的肇始人物。篆刻艺术在公元1736年至1850年的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已经盛极一时。石质印章材料也得到广泛开发。
后来我国篆刻印章的石材经过实用的筛选,逐渐集中于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晚近又有内蒙古的巴林石取得了地位。寿山石中的田黄石,昌化石中的鸡血石,一向为印石中的瑰宝,田黄石甚至被纳入国际神话传说。晚近巴林石中的鸡血石地位也在逼近昌化石中的鸡血石。这些请看卷尾彩页。
细说这些印石,也得写一部厚厚的书。这儿可以简单说说寿山石,掀一下这小小一角,以说明印石世界之大真如汪洋大海。
我到过寿山石的产地福州市北峰区寿山乡。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一些古书早就记载过此地盛产美石。如《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是:“产美石,莹洁柔润。”南宋学者黄干“绍熙庚戌十月”即公元1190年深秋,和朋友来畅游寿山,作《纪行十首》,对这块宝地称颂多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