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兰花亦称兰蕙,被视为“百草之长”。孔子曾道:“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稍后的屈原种兰、佩兰、赋兰,其有记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都表明兰因其不娇不媚、风姿脱俗,非常暗合儒家的人格理想,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久而久之,咏兰、画兰就成了文人们坚持操守、退隐啸傲的人生态度表达方式。
在近代,吴昌硕(1844~1927)和齐白石(1863~1957)堪称咏兰、画兰的高手。常见多为墨兰,亦偶见用朱砂挥就。
吴昌硕居沪上“去驻随缘室”时,其与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任伯年、高邕之、陆廉夫等人私交尤笃,常相互切磋绘画技艺。因他早年曾在收藏家吴平斋、潘郑盒、吴止敬等人处获观大量鼎彝碑版及古书画真迹,故其将篆籀的笔法、体势融人绘画,深得纯朴沉厚之趣,既能融前人法度,又不为成法所囿,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较之古人,缶翁画兰虽少了几分娟秀妩媚,却多了一些古穆朴厚之势,笔下豪迈跌宕,畅快淋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