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上画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2156
  • 作      者:
    斯舜威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斯舜威,1957年生,浙江诸暨人。当代作家、书法家、书画评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77级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后就读于中国美院书法系高级研修班,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多年,曾任《美术报》总编辑。
    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学者书法》、《名家题斋》、《平闲堂书论》、《平闲堂画论》、《百年画坛钩沉》、《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南斯北张”:有关书法的话题》(与张瑞田合著)等,另出版小说、散文集多部。迄今已发表著述两百余万字。近年来在《书法报》、《书法》、《青少年书法》等专业媒体开辟“老斯说话”、“翰墨旧事”、“文人书法”等个人专栏,并与张瑞田联合策划“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巡回展,致力于弘扬文人手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现供职于浙江美术馆,正高职称。
展开
内容介绍
    《海上画派》以独特的角度探析了“海上画派”的渊源、书画社团、流派、门派与同门录现象、书画赈灾热潮以及社会影响。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供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书画爱好者阅读,也可供美术史论研究者参考。
    “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也是美术史论领域的一个重点课题。参与画家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绘画风格之纷繁,产生影响之深远,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元代,松江画坛基本形成,松江附近的书画家经常一起聚会,切磋技艺。艺坛领袖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为松江贞溪人,而其族兄赵孟侗则出家在华亭本一禅院,因而赵孟頫与松江有了频繁接触的因缘,经常盘桓于松江,留下很多墨迹。浙江诸暨籍著名诗人、书画家杨维桢乃“诗坛领袖”,晚年移居松江,遨游山水,以声色自娱,其门生也追随到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最后卒于松江。松江知府林庆将其与好友钱善、陆居仁同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元末兵乱,不少书画名家避乱于此,元末四大家中的黄公望、倪瓒、王蒙以及高克恭、柯九思等,都曾在此暂寓或定居。松江富翁吕璜溪兴办的“应奎文会”更是松江画家定期聚会的场所。松江一时风云际会,人才荟萃,极一时之盛。
    明初,松江涌现了顾谨中、杨礼、朱芾、朱寅、夏衡、金铉、马琬等一大批本地籍贯画家,为松江画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莫是龙、顾正谊与孙克弘则是松江画派兴起的第一代画家,特别是莫是龙,文词书画兼擅,誉满文坛。他著有《画说》,其绘画理论,对董其昌、陈继儒都产生较大影响。顾正谊曾师从马琬,后出入“元四家”,董其昌曾拜其为师。孙克弘以花鸟驰名。三人是早期“松江画派”的核心人物,他们生活富足,居所宽敞,又热情好客,书画家经常到他们家里聚会,他们的家成了事实上的艺术中心。
    “松江画派”的后起之秀则有董其昌、陈继儒、璩之璞、陆万言、赵左、宋懋晋、朱国盛、吴振、沈士充、蒋蔼、李绍箕、顾懿德、顾胤光、董孝初、曹文炳、顾善有等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画家当推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上海本土画家。
    董其昌出身于一个只有20来亩薄田的小户人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他的书法曾被主考官认为写得太差,甚至直接影响到名次。经过一番挫折,从16岁开始,他发愤练习书法,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1589年,34岁的他总算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先后担任编修、讲官,一直做到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展开
目录
说不尽的“海派”(自序)斯舜威/001
第一章 海纳百川:“海派”的渊源
“海派”的含义/004
“海派”的人文渊源/007
海纳百川:上海开埠大背景下的“海上画派”/011
“租界文化”与“海派”/012
“海派文化”对“海派书画”的影响/014
悠长的文脉:江南士大夫文化的流韵/015
“海派”领袖赵之谦/018
“四王”对“海派”的影响/022
从“扬州八怪”到“海派”/024
苏州顾氏过云楼、怡园与“海派”的因缘/026
土山湾画馆:“海派”发展的重要节点/030
吴友如:近代风俗画、连环画的先驱/033
“月份牌”:上海滩的一张名片/037
“海派”女画家风采录/040
黄绍兰鬻书办学和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处“博文女校”/040
吴淑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书画赈济/043
“槐堂女弟子”江采/044
“海派”书画家的润格,045
“海派”与港台及海外中国画坛/053

第二章 雨后春笋:“海派”书画社团
平远山房书画会(约1792年)/059
吾园书画会(1803年)/061
小蓬莱书画会(1839年)/062
萍花社书画会(1862年)/063
飞丹阁书画社(1875年)/066
徐园书画会(1889年)/067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1898年)/068
海上书画公会(1900年)/070
文明雅集(1909年)/072
宛米山房书画会(1909年)/073
豫园书画善会(1909年)/074
上海书画研究会(1910年)/078
青漪馆书画会(1911年)/080
文美会(1912年)/082
贞社(1912年)/087
尚古山房(1912年)/087
振青社(1914年)/088
东方画会(1915年)/089
广仓学会(1916年)/089
天马会(1919年)/090
长虹画社(1920年)/091
停云书画社(1921年)/091
晨光美术会(1921年)/093
青年书画会(1921年)/093
上海书画会(1922年)/094
红叶书画社(1922年)/094
稚英画室(1922年)/095
白鹅画会(1923年)/096
巽社(1925年)/096
素月画社(1925年)/097
红梨金石书画会(1925年)/098
海上书画联合会(1925年)/098
解衣社(1926年)/099
古欢今雨社(1926年)/100
寒之友社(1928年)/100
白马画社(1928年)/101
朝花社(1928年)/102
烂漫社(1928年)/103
蜜蜂画社(1929年)/103
艺友社(1929年)/105
观海艺社(1930年)/105
长风西画研究会(1930年)/105
苔蒙画会(1930年)/106
时代美术社(1930年)/106
中国画会(1931年)/107
决澜社(1931年)/109
留印社(1931年)/111
白社(1932年)/111
摩社(1932年)/112
春地画会(1932年)/n2
野风画会(1932年)/113
野穗木刻社(1932年)/113
MK木刻研究会(1932年)/115
标准草书社(1932年)/115
涛空画会(1933年)/116
百川书画会(1933年)/116
未名木刻社(1933年)/117
大地画会(1933年)/118
中国女子书画会(1934年)/119
力社(1936年)/123
默社(1936年)/123
线上画会(1936年)/124
铁马版画会(1936年)/124
涛社(1939年)/125
清远艺社(1940年)/125
中国画苑(1943年)/126
绿漪艺社(1944年)/126
上海美术会(1946年)/127
行余书画社(1946年)/127
上海美术茶会(1947年)/128

第三章 薪火相传:流派、门派与同门录现象
“清末海派四杰”和“晚清三大家”/133
“改费”(“改派”、“费派”)/140
“海上三熊”/142
“二任”、“三任”和“海上四任”/145
“钱派”/146
“萍花九友”/148
“三吴”与“江南四吴”/152
“三吴一冯”/154
“海上四大家”/157
“海上四绝”/158
“江南三大儒”(“江南三名士”)/159
江南二铁(江南三铁、江南四铁)/161
“竹墩三沈”/163
“民初四家”/164
“海上四妖”/165
“北齐南邓”/165
“南吴北溥”7166
“南张北溥”/167
“海上双璧”/168
“海上花鸟四大名旦”(“江南四才子”)/168
“一只眼”与“鉴定双璧”/170
“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172
“金鱼先生”与“张美人”、“张水仙”/173
“民国五大书法流派”/175
“昊派”/175
“康派”/176
“郑派”/176
“李派”/177
“于派”/178
“民国印坛五大流派”/179
“沪上四大书家”/180
“民国四大书法家”/181
“海派”同门录现象/184
“曾李同门会”/184
“二弩精舍同门录”/185
“小瓶花馆同门录”/186
“大风堂同门录”/187
“鹿胎仙馆同学会”/189

第四章 书画助赈:“海派”的经常性活动方式
金继:开书画赈灾先河/195
张子祥、胡公寿、任伯年等七人联合书画助赈/196
书画社团的繁荣和书画助赈的勃兴/197
蒲华:策划“助赈券”/199
民国重大灾害书画助赈/201
康有为:鬻字赈水灾/205
“王菩萨”王一亭:助赈日本大地震/207
1931年、1932年:特大水灾救助/212
1943年:书画赈济大饥荒/218
何香凝:书画救亡/220
书画救亡风起云涌/223
书画抗战救亡/224
张善孑子:出国办展为抗日/230
郑午昌:“白菜”助赈/234
朱屺瞻:积极助赈/拒绝日寇利诱/235
新中国成立后的慈善助赈/236
抗美援朝书画义卖/237
四川汶川地震及青海玉树地震助赈救灾/239

第五章 和而不同:“海派”的社会影响
“京派”与“海派”之争/245
金城与“湖社”/248
“海派”对广东画坛的影响/251
“岭南二居”、“岭南三杰”与“海派”/252
陈师曾与吴昌硕/255
陈半丁的“海派”渊源/257
潘天寿在上海的收获/258
徐悲鸿与上海/261
“海派”时期现实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之间的正面较量/263
“二徐论争”/263
“徐刘论争”/270
后记/2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