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从线开始,审美崇尚“骨法用笔”。用笔发展过程为中锋——侧锋——卧笔——没笔(墨渖及肌理)。但“骨法用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尽管时有其他用笔形式成为时代高峰(包括时下“现代没骨”的无笔),只是后者丰富了前者,使中国画有新的形式产生。当侧锋产生时,写意画形成;当卧笔产生时,没骨画形成;当没笔时,现代没骨形成。
基于以上问题,极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探讨中国画线的美学与技道问题。本书从“技”、 “图”、“史”,多角度探讨不同时期线的风格演变,考察线所担当的工写两极不同时期所运用的物理质材与技法,同时对图式演变进行检验分析,并对不同时期的风格语境进行解读总结。通过一种“文化诗学”式的综合考察,把跨学科、多视觉的观念融汇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实现理论、批评与作品、艺术文本互见。
本书论述的主线是线意志——线——线性——弧线——圆线——线道——线体——线描——白描画——线韵。线与线性:线的“世界感”不同就有不同线性之表现,线是所有古文明的共性,也印证了古文明的智慧与脆弱。希腊雕塑的立体是线游走于体面的线性的表现,而中国画平面是线质化于画面的弧线表达;立体是面与面连接成线条,平面是线条分割出的面。弧线与圆线:直线经修炼与锻造使之成为弧线,弧线完美化便成为圆线。中庸之道是天道、人道的弧线,图式的线化符合天道人道。圆线是书法的完满境界,也是中国画的完满境界。线道与线体:线的精神称之为线道,线的形式称之为线体。线道的精神修养是精神圆逸,线道的形式修炼是内置功用。线体入壁画是弧线运用的图式化,线体入卷轴画是弧线运用的精神化。线描与白描画:线描是统称,白描画是特指,线描的最高形式是白描画。壁画线描图式的明确便形成白画,卷轴画线描的自觉便形成白描画。粉本与白画都是线描,李公麟就是在线描发展的基础上始创白描画的,《免胄图》(见本书第194~195页图18)是白描画的典范。线韵与线意志:线韵是气韵生动的具体表现,线意志是中国画的本质体现。线韵是线描自身的节奏,又是笔力墨水之操控呈现,同时也是线意志精神的实体化。
线性具有普遍性,人类基因链就具有线性。中华民族拥有现今世界上最长的人类基因链。民族基因特质的线性,使中国画的线在无限平面中描画美的历程(图9)。线性的特点是不会断亡。我们应该承认一种事实:线意志”’的存在,并不是唯一的,而新的中国画形式意志产生,也不能否定线意志的实存,它是多元共生的。这样我们就能认识中国画新形式“现代没骨”,其无笔墨并不等于中国画其他形式不用笔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