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笔的结构
中国的毛笔在中国画材料中历史最为悠久,毛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源头,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产生发展并成熟的过程。中国的毛笔从物理结构上呈圆锥形,这种圆锥形的结构可以很容易地画出比较标准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四方形等。
中国的毛笔在表现力上具有着世界其他地域绘画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质。这种圆锥形的结构也正是中国毛笔发展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油画用的板刷有各种形态,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中国的毛笔可以说从形态上是集各种形态的板刷之功能于一身,不必频繁换笔。如果有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老练的画家画一张画,中途是不换笔的,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整个画面由于毛笔的物理性质和技法功能稳定,因而画面各个部分笔性较为一致,会显得整体感较强,容易统一。整体感实际上是任何一种绘画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审美品质。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毛笔呈圆锥形,画粗线和画细线只要调整提按力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换毛笔。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个人的使用习惯、秉性、驾驭能力以及笔毫不同的材质构成所表现出的审美感受差异等原因,毛笔还是有不同的品种,但这只是成熟毛笔在功能上的横向拓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古人评判毛笔的优劣有四个标准,也就是古语所说的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四个标准是很科学的,也是制笔技术成熟的标志。
尖,就是要求毛笔在聚锋状态下必须有尖锐的锋芒。无锋芒就是不合格的笔或秃笔。毛笔的价值多半在锋上。
齐,就是要求在用手指捏扁笔尖时,笔锋处能整齐划一,笔毫长度均匀整齐。如果不齐就是偷工减料的产品,用笔时达不到“万毫齐力”,容易散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