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1471
  • 作      者:
    周积寅,陈世宁主编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权威专家三易寒暑编选一注释一审校,一册六论概观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精华,艺术专业师生必读参考书籍。
展开
作者简介
    周积寅,男,1938年l0月25日{生,江苏泰州泰兴黄桥人。196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今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中国画论、画史教学、研究与创作。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陈世宁,男,1955生,美术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持的《油画技法》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由画论、书论、印论、工艺美术论、乐论、剧论凡六大部分组成。选录先秦至清末历代经典的能够反映艺术本质、特征、原理、规律的精采名篇、片段。条目文字艰深,注释力求通俗化。并以艺术门类为纲、艺论作者为目。先秦两汉时期作者行年、籍贯失考者,则以其著述名称为目。
展开
精彩书摘
    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贵族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偏激的。他没有认识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音乐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更趋完善,但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秦国吕不韦召集门下所编,中有专门论乐的文章。其中《古乐》篇对艺术的起源作了几种不同的解释。《音初》篇对各方音调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论述。《大乐》篇引用了阴阳家的音乐论述,指出音乐要合乎“道”。《适音》篇指出中和之音就适中了。《侈音》篇对统治者过度追求声色,提出了批评。
    《淮南子》为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的幕客所编。在艺术的审美认识上突出的是音乐。其次是绘画。其最主要的论述是形声的有无之间的关系。认为“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五色生于无色,五音生于无间”,“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因此,去追求无色、无声,从而达到“无乐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的审美至高境界。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乐书》一篇,专门论及音乐。他认为音乐的社会功能是“故乐所以内辅臣心而外导贵贱者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故君子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音乐是“养行义而防淫佚”。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他的《说苑》书中有关于俗乐的记载,可与《乐记·魏文侯篇》互相补充,使我们对古代的俗乐有较全面的了解。
    魏晋之际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其《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的论文。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在于调和阴阳,娱悦鬼神,教化民俗,协调上下,体现了儒家音乐的美乐的思想。和阮籍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其《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中心是“声之于心,殊途异机,不相经纬”。他认为声音只是“自然之和”,人听音乐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在于曲调内容的本身,而在于人们的主观情感。文中对音乐创作与欣赏方面作了探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其文化也堪称鼎盛。音乐亦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音乐。在音乐思想方面他认为音乐上的新、旧、哀、乐的变更与政治兴亡无关,政治上的兴亡,在于人治,对于音乐决定国家兴亡的儒家传统观念,给予有力的批判。从此,“政在人和,不由音和”的观点,成为主导思想。
展开
目录
画论
战国·庄周
战国·韩非
西汉·刘安
东汉·王延寿
三国魏·曹植
东晋·王廪
东晋·顾恺之
南朝宋·宗炳
南朝宋·王微
南齐·谓十赫
北齐·刘昼
南朝陈·姚最
唐·裴孝源
唐·王维
唐·杜甫
唐·张躁
唐·符载
唐·朱景玄
唐·白居易
唐·张彦远
五代后梁·荆浩
五代后蜀·欧阳炯
北宋·黄休复
北宋·欧阳修
北宋·韩琦
北宋·邵雍
北宋·沈括
北宋·郭若虚
北宋·苏轼
北宋·黄庭坚
北宋·晁说之
北宋·郭熙
北宋·董迪
北宋·韩拙
南宋·洪迈
南宋·罗大经
元·李衍
元·刘因
元·赵孟频
元·汤重
元·倪瓒
明·王履
明·王绂
明·吴宽
明·徐渭
明·李贽
明·高濂
明·董其昌
明·范允临
明·李日华
明·唐志契
明·顾凝远
明·沈颢
明·张岱
清·金圣叹
清·张风
清·龚贤
清·笪重光
清·恽格
清·原济
清·唐岱
清·张庚
清·邹一桂
清·郑燮
清·王昱
清·方薰
清·蒋骥
清·布颜图
清·沈宗骞
清·董綮
清·钱杜
清·盛大士
清·邵梅臣
清·范玑
清·华琳
清·张式
清·戴熙
清·松年

书论
西汉·扬雄
东汉·赵壹
东汉·蔡邕
西晋·成公绥
西晋·卫恒
西晋·索靖
东晋·王羲之
南朝·王僧虔
北魏·江式
南朝梁·萧衍
唐·欧阳询
唐·虞世南
唐·李世民
唐·孙过庭
唐·张怀瑾
唐·蔡希琮
唐·徐浩
唐·颜真卿
唐·李华
唐·怀素
唐·韩方明
唐·林蕴
唐·韩愈
唐·卢携
南唐·李煜
北宋·欧阳修
北宋·苏轼
北宋·朱长文
北宋·黄庭坚
北宋·米芾
南宋·赵构
南宋·姜夔
明·解缙
明·文徵明
明·徐渭
明·董其昌
明末清初·宋曹
明末清初·傅山
清·笪重光
清·郑板桥
清·刘熙载
近代·康有为

印论
北宋·张耒
南宋·文天祥
元·赵孟頫
元·吾丘衍
元·王礼
明·周应愿
明·沈野
明·甘旸
明·杨士修
明·程远
明·赵宦光
明·朱简
明·王珙
明·李流芳
明·金光先
明·徐上达
明·王野
明·吴正旸
明·邵名世
明·陈赤
明·潘茂弘
明·万寿祺
明·陆鼎
明·朱日炯
清·周亮工
清·吴奇
清·秦爨公
清·冯泌
清·许容
清·王撰
清·吴噪
清·吴先声
清·丁敬
清·袁三俊
清·孔继浩
清·徐坚
清·陈辣
清·孙光祖
清·桂馥
清·董洵
清·李宜开
清·王文治
清·高积厚
清·陈豫钟
清·赵之琛
清·冯承辉
清·钱履坦
清·姚晏
清·汪维堂
清·陈澧
清·吴熙载
清·魏锡曾
清·赵之谦

工艺美术论
春秋·《左传》
春秋·《考工记》
春秋战国·墨翟
战国·苟况
战国·吕不韦
战国·韩非子
西汉·刘安
西汉·刘向
东汉·徐干
东晋·葛洪
南朝宋·刘义庆
唐·刘禹锡
唐·柳宗元
北宋·王禹
北宋·王安石
北宋·沈括
北宋·李公麟
北宋·米芾
南宋·赵希偁
南宋·吴自牧
明·《吴邑志》
明·周嘉胄
明·计成
明·王徵
明·文震亨
明·宋应星
明·张岱
明·徐世溥
清·李渔
清·叶燮
清·沈复
乐论
先秦·《尚书·尧典》
先秦·《国语》
先秦·《左传》
先秦·《论语》
先秦·孟子
先秦·墨子
先秦·庄子
先秦·荀子
先秦·《礼记·乐记》
战国·韩非子
秦·《吕氏春秋》
西汉·淮南子
西汉·司马迁
西汉·刘向
西汉·扬雄
西汉·桓谭
东汉·王充
魏·阮籍
魏·嵇康
唐·李世民
明·李贽
明·顾炎武

剧论
《礼记·郊特牲》
西汉·司马迁
东汉·张衡
东汉·王逸
隋·薛道衡
隋·柳或
唐·崔令钦
唐·常非月
唐·白居易
北宋·苏轼
北宋·马令
南宋·陈淳
南宋·刘克庄
南宋·吴自牧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