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设计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05146
  • 作      者:
    夏燕靖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夏燕靖,男,浙江临海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艺术设计以及理论研究,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与设计教育。讲授课程包括:设计艺术原理、中国设计艺术史、造物艺术论、设计教育专题研究、设计策划与管理、生活方式与文化时尚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艺术设计原理》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核心专业新教材”基础理论系列之一。本教材遵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对艺术设计原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阐述上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以理推论,以据为证,并且强调基础教育与专业理论的结合。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由来、设计含义、设计特征、设计意识、设计方法、设计元素、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观念、设计与自然、设计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生产力的细化讲解,以及对设计决策、程序与管理诸方面的新实践、新认识和新趋势的具体分析。本教材旨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掌握设计的方式方法,每章之前均有导论和重点提示,以帮助学生把握课题的主旨和基本知识。章节之后附有延伸阅读的链接,并列有相应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消化课题的内容。<br>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材,也可作为艺术设计类企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并且对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的自学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审美性特征<br>    设计的审美性特征是设计形式的一种突出表现,即反映的是美学问题。其实,设计形式对于设计而言,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它是美学乃至艺术哲学在设计中的审美显现,包括形态构成、功能转化、文化整合、审美体现、符号表现、风格变迁等诸多方面设计理想的实现。一般而论,设计的审美并不纯粹,事实上也无法纯粹,因为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的考虑。比如,在客观立场与个人喜好之间,就常常趋于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势。如在平面设计中,有一条业界公认的基本原则,即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的交织,由于两者都有各自成熟的价值体系和表达语境,因而在审美趣味上是不大可能并置欣赏的,也不大可能用同一价值标准进行评判。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面设。计所包含的两个貌合神离的设计形式,虽说是孪生兄弟,但早已水火不容。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两者除了使用同样的“视觉语言”来实现设计意图外,其他各个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共通点,也没有共同的表达语境。甚至,没有共通的设计出发点和目标,没有共通的价值标准。艺术设计讲究主观表达,它更像绘画艺术的工业化、数码化、技术化的变种,并与绘画艺术有许多情投意合之处,而商业设计则更像营销工具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所以说,商业设计虽然有它特定的表达语境,但它所希望传播的对象,是可以产生具体回应的,它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向特定的人群传达特定的信息。因此,整个过程更像是一个计划,即商业设计的营销计划。<br>    对于平面设计中“美”的认识,其实质是有区别的,纯粹的审美只是小众的趣味,而商业需求,特别是满足大众消费而形成的审美,往往是要照顾到“喜闻乐见”的需要。这是审美的一种共通的东西,便于人们在同样的设计语境下的交流、创作和思考。由此可见,设计的美是一种经过各种手段平衡之后的美。更确切地说,是形式和意图在多方酝酿、平衡、取舍之后产生的。设计的平衡之美不完全是“美观”的外在形式,而是“美满”的内部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结构之下,其设计成果并非由设计师来完全控制,它受策略的指引、内容的影响和目标的限制,这种复杂关系整体构成了设计的表达语境。在这里,设计是受限制的,在这样的表达语境下,设计能否具有视觉突破性,表达是否极致,是设计“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不是“设计者”本身。<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设计由来<br>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设计概念<br>第二节 西方设计概念的由来<br>第三节 我国近现代设计概念的形成<br>第四节 “设计艺术”词义解释<br>第二章 设计含义<br>第一节 何谓设计<br>第二节 设计术语<br>第三节 设计定义<br>第三章 设计特征<br>第一节 创造性特征<br>第二节 功能性特征<br>第三节 审美性特征<br>第四节 文化性特征<br>第五节 经济性特征<br>第六节 市场性特征<br>第四章 设计意识<br>第一节 设计意识内涵<br>第二节 审美意识<br>第三节 批评意识<br>第四节 创造意识<br>第五节 整体意识<br>第六节 为“人”意识<br>第七节 趣味意识<br>第八节 生态意识<br>第九节 时尚意识<br>第十节 市场意识<br>第十一节 品牌意识<br>第五章 设计方法<br>第一节 认知方法<br>第二节 归纳方法<br>第三节 演绎方法<br>第四节 选择方法<br>第五节 限制方法<br>第六章 设计元素<br>第一节 元素的特征<br>第二节 元素的应用<br>第七章 设计形态<br>第一节 形与美的发现<br>第二节 形式之美<br>第三节 形态构成<br>第四节 材料与形态<br>第八章 设计思维<br>第一节 设计思维的特征<br>第二节 设计思维的分类<br>第三节 设计思维的发展过程<br>第九章 不同时代的设计观念<br>第一节 设计起源说<br>第二节 早期造物活动与设计行为产生<br>第三节 原始思维中的造物意识<br>第四节 手工艺设计观念<br>第五节 工业设计观念<br>第十章 设计与自然<br>第一节 自然对人类设计思维的启迪<br>第二节 仿生学的潜能开发<br>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br>第四节 东西方自然观对设计的影响<br>第十一章 设计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生产力<br>第一节 设计与社会文化的依存关系<br>第二节 社会化生产对设计的影响<br>第三节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br>第四节 科技生产力对设计的影响与推动<br>第十二章 设计决策、程序与管理<br>第一节 设计决策<br>第二节 设计程序<br>第三节 设计管理<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