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二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由“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建筑生成原理、建筑设计原理”四门理论课程和“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建筑设计”四门设计课程组成。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技术方法、设计实践以及设计表达”四个部分有机组合,建立了适应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平台。在两年的基础学习中,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成为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了让学生迅速完成由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的跨越,由基础理科学习到专业文、理学习相结合的转变,由简单美术教育背景到具有人文艺术体系背景的提升,并使学生初具解读、思考、评判的专业能力,我们开设了“设计概论”以及“设计基础”两门专业基础课程。<br> 当前,西方高等艺术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核心质量观念发生了变革:从“发现有天赋的艺术人才并使他们更优秀”转变到“发现有艺术潜能的人,挖掘国民无限的艺术潜能”。对我们而言,建筑类院校面对理工科招生入学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法,建构起与建筑教学相适应的文化艺术背景,迅速把握艺术造型的基本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社会的能力和创意能力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其中,“.陕乐教学、兴趣教学”是启发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br> 所以我们在“设计概论”理论教学中引入现代艺术系列讲座,包括现代音乐、现代舞蹈、现代戏剧、当代艺术、实验电影、现代文学、文化批评、哲学、美学、科学史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具有一定深度的人文艺术背景。面对各类艺术形式,初具解读、思考和评判的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内,开设了“艺术造型”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艺术样式进行创作实践。我们邀请美术院校的艺术理论家为学生建构基础理论体系,同时,我们的设计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民间,向民间艺人、工匠学习技法。我们选择各种艺术形式的发源地,在乡土艺术文化的背景下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现场的直接体验触发了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对材料工艺的驾驭能力、对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