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宝德谈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27885
  • 作      者:
    汉宝德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人人都需要的艺术教育<br>    一部建筑理论与评论的经典大作:了解台湾建筑界大佬汉宝德先生建筑与艺术美学的精彩观点,汲取最前沿的空间思维艺术、最传统的建筑理论精髓,拓展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境界。<br>    一堂艺术思辨与论辩的智慧课:台湾顶级建筑大师跨界美文,出入建筑、书法、设计、雕刻、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别的艺术创作,将各种艺术形式交融并举,“平面艺术、立体艺术、抽象艺术”相得益彰,浑然天成!<br>    一场撼动人心的视觉艺术盛宴:最精美绝妙的配图和最精当到位的注解交相辉映!
展开
作者简介
    汉宝德,“名片”:建筑界的大佬.在台湾建筑学界的地位,比拟起来,应该是大陆的刘敦桢(1897-1968)加上童隽(1900-1983)。<br>    “名片”:文字打手:曾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开辟专栏。因其介绍,捧红台湾乡土艺术家洪通和朱铭。’<br>    “名片”:社会活动家:学者、大学校长、建筑师、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馆长、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作家。学术界、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政界、文艺界六栖明星。<br>    黄健敏,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硕士。现为黄健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台北艺术大学造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建筑Dialogue杂志总编辑(2006-2007)与《建筑师》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2002-2004)。<br>    著有《贝聿铭的艺术世界》(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生活中的公共艺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百分比艺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等。编有《建筑桂冠——普里兹克建筑大师》(三联书店,2006)、《十城十美》(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跟着建筑去旅行》(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展开
内容介绍
    知名学者汉宝德,以其沉浸艺术数十载的功力,通过此书畅谈7位饶富有特色的艺术家,解析他们的书法、建筑、设计、雕刻和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别的创作。<br>    对于艺术的境界与美感,汉先生有其独到的见解,从洪通绘画的魅力所在,董阳孜的书法如何与建筑艺术辉映、水墨画中的中锋用笔、抽象艺术的生命力,到阮义忠的摄影,陈其宽的建筑,汉先生以流畅的文字风格,深刻洞见的观点视野,引领读者进入艺术界的繁华胜境。<br>    全文搭配详尽注解与大量图片,为读者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展开
精彩书评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或隐患——对物质、技术、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追求被忽视、冷淡、挤压、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动物和功利性动物。因此.从物质、技术、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成了时代的要求和呼声。<br>    ——北京大学教授 叶朗<br>    学校和家庭教育,重视理性教育,却忽视情感与感性教育。学科性知识教育不断加强.心灵教育却逐渐弱化。在儿童早期,非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才是最需要重视与培育的,而音乐、美术等艺术感官刺激,能使孩子静下心来,潜移默化使其养成倾听、观察的习惯。但讽刺的是,这与时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不相协调。<br>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周荫昌<br>    当下,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审美情趣堕落,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鉴别和鉴赏能力,任重而道远。艺术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二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三是更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青少年的潜能。<br>    ——北京大学教授 彭吉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前文曾提到圆笔宜于描写中间景深。而扁笔宜于近景与远景,这是在写实主义盛行时期的情形。但是在宋代,国画的思想界在开始突破写实的境界,试图表达意念的时候,景深所代表的意义就被提示出来了。沈括在批评李成的画时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接着他提出,如果画真山,则自下望上,只看到一重山就看不到溪谷;如画院落,则只看到前面,庭院与后巷也看不见了;看到的山都是远景,“似此如何成画?”他指出了两种观念:第一,绘画不应该是纯粹的写真,如写真,则因透视的关系,只有近景与远景。第二,绘画要自上视下,把视点提高,如观假山,就可掌握山水气势变化之境界。他批评李成习用平远法,是缺乏“天趣”。在他的心目中,在中层的景深范围内,自上下视的山水才是正道。这正是元代以后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绘画所表达的才情是一种山水环境的臆造。他们喜欢董源,不过因其作品观点较高,但仍不够高,理想的表达方式是减少近景的特写与远景的朦胧的山形,使层叠的山岭,奔流的泉溪,均在可见而又不能细看的距离之内。这就是国画中不重视透视的原因。<br>    臆造的自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很荒唐的事。其实不然,我们要记得理学的思想带来的影响。画家先通过观察、体会山川的精神,抓住了一个事物之理字,然后心领神会,落笔就有格。
展开
目录
自序——出入艺术与建筑之间<br>化外的灵手——洪通的画作<br>斧凿神韵——朱铭的雕刻<br>创造与游戏之间——袁旃的绘画<br>理性的美感——胡宏述的设计<br>手式的沉思——阮义忠的摄影<br>书中有画——董阳孜的书法<br>情境的建筑——陈其宽的建筑<br>国画中的“中锋”<br>书法是生动的建筑<br>建筑是立体的书法<br>与怀硕论抽象<br>隐藏的动力<br>明星制度与艺术品的灾难<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