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br> 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指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痕量气体浓度的增加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等后果。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的变化,如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发展“现金农业”(砍伐森林种植咖啡、可可、香蕉、橡胶等高效益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过牧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漠化等。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UNEP的研究表明,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二氧化碳49%、甲烷18%、氧化亚氮6%、氯氟烃14%、其他气体13%。值得注意,前三种温室气体对温度升高的贡献率达到近3/4。虽然由农业引发的逸出所占比例仍不太清楚,但大气中痕量气体增加的部分原因是由水田和旱地释放所引起的。耕地是物质的贮存库和转化器,在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碳,随后以自然凋落和根系分泌等形式输入土壤,经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返回大气。农田生态系统以自然凋落形式输入土壤的有机物质随作物不同而异,平均占净生物量的18%左右。根系沉淀作用输入土壤的有机碳也相当可观,小麦等作物可占净固碳量的5%~24%。这部分有机碳易被微生物分解,绝大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