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治疗疾病来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很难取得好的疗效的。为了能够更好地“降脂”,首先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血脂的含义和构成。<br> 血脂是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而血脂就弥散在血浆中。血脂是体内含能量的物质,源于食物,又可以在体内合成,并提供给机体新陈代谢所消耗的能量。血液中有两种主要的血脂,即胆固醇(也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医学上称三酰甘油),其中胆固醇又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br> 血脂和其他脂类一样,不溶于水,因此,若想在血液中流动,就必须与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易溶于水的复合物即脂蛋白,只有这样才可以溶于血浆中。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后形成脂蛋白,脂蛋白主要可分为4类,即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面我们简要地认识一下这4种脂蛋白。<br> 乳糜微粒<br> 这种脂蛋白分子主要来源于食物脂肪,体积最大,密度最低,含外源性脂肪达95%。因为乳糜微粒在血液中代谢较快,所以它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是否起重要作用目前仍有争议。<br> 极低密度脂蛋白<br> 这种脂蛋白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工具,其主要由肝脏合成,含内源性甘油三酯60%。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时,外观可显浑浊。若食人大量脂肪或糖类,会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br> 低密度脂蛋白<br> 这种脂蛋白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工具,其主要由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演变而成,含内源性胆固醇50%。血液中160%~70%的胆固醇都是由低密度脂蛋白携带的。其含量增高时,血清不浑浊,但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所以被认为是“坏胆固醇”。<br> 高密度脂蛋白<br> 它有多种来源,除肝脏、小肠合成外,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在代谢过程中也可转化为高密度脂蛋白。这种脂蛋白分子体积最小,比重最大,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血液中20%~30%的胆固醇由高密度脂蛋白运送,并且主要是将外围组织的胆固醇带回肝脏代谢。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小,结构致密,能自由进出动脉壁,可以清除积存于血管壁内的胆固醇,且不向组织释放胆固醇,具有将组织中胆固醇转移出来的功能,所以它被认为“好胆固醇”。<br> 血液中的脂类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它转运于各组织之间,往往可以反映出体内脂类代谢情况。正常成人血浆脂类含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波动范围。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会大幅度上升,但这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短期饥饿也可因储存脂肪的大量动员,而使血脂含量暂时升高。这就不难理解到医院检查血脂时,为什么医生要求你在进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他东西,要空腹12小时后再抽血了。<br>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病,不仅在中老年人当中发生率高,近年来在青壮年中也开始增多。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br> 简单地说,高脂血症就是血脂过高,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我们知道,血浆中的脂质除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外,还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类固醇,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当血脂过高时,可使胆固醇之类的物质沉积于大、中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