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 色素内镜是指将某些色素染料,通过口服、喷洒或静脉注射后,以充分显示病变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从而提高对肿瘤、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1965年丹羽首先使用色素染色进行结肠镜检查。作为肿瘤内镜诊断的辅助手段,其诊断阳性率可达80%-90%。Tatsu等报道小胃癌56例,常规内镜检查诊断阳性率仅25%,而使用亚甲蓝一刚果红染色诊断阳性率可提高到75%,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一种有力手段,可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良性溃疡作鉴别。临床上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和原理来进行:①对比法,即色素不能使胃黏膜着色,而仅滞留于胃黏膜皱襞和沟凹之内,与橘红色黏膜形成强烈对比,显示黏膜面的细微凹凸变化及其立体结构,借以观察极微小病变,所用的染料有靛胭脂与伊文思蓝等。②染色法,是使色素浸润消化道黏膜或被其吸收使之染色,根据是否染色及染色的形态特征,提高病变的诊断率,常用染色剂有亚甲蓝和甲苯胺蓝等。③反应法,利用色素与特定的消化道黏膜中某些成分发生特异的化学反应的方法。如碘溶液(Lugol碘溶液)中碘与食管上皮中的糖原发生反应而变成棕褐色,用于内镜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
1.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介入治疗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疗法(endoscopic variceal sclerotherapy,EVS)于1939年首次被采用,不过以后因门腔分流术的开展,EVS逐渐销声匿迹,直到1970年才有两组EVS的独立报告。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EVS得以广泛开展。其治疗目的是消除黏膜下曲张静脉,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有报道称其急诊止血成功率达到97%,曲张静脉消失率为84.1%。其适应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药物和三腔两囊管压迫治疗无效或24小时内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可行急诊EV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