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胶囊内窥镜系统原理与临床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8839
  • 作      者:
    谢翔[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胶囊内窥镜系统原理与临床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胶囊内窥镜系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胶囊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胶囊内窥镜系统的原理,影像的采集、处理、传输与存储,胶囊内窥镜检查流程以及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胶囊内窥镜系统原理与临床应用》是作者在多年从事胶囊内窥镜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医护人员准确、高效、安全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也可为电子学专业人员研究胶囊内窥镜技术提供入门参考,同时也是胶囊内窥镜被检患者认识和了解该系统的窗口,以消除患者在检查时的不安或恐惧。<br>    《胶囊内窥镜系统原理与临床应用》的读者对象包括从事与胶囊内窥镜检查相关的工作的医护人员、电子学专业人员以及利用胶囊内窥镜进行检查的患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胶囊内窥镜系统是属于一种在人体内工作的微型电子医疗系统,这类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基本类似,即解决体内系统如何长时间在人体内正常工作,且尽量在对人体不造成副作用和不适的前提下,实现测量生命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的长期变化及诊断、治疗某些疾病,实现在生命体无拘束自然状态下的、体内的直接测量和控制功能,也可用来代替功能业已丧失的器官等。随着生物医学与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体内微型电子医疗系统在生物医学中突出的作用已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种新颖的微型电子医疗系统也层出不穷。胶囊内窥镜系统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br>    胶囊内窥镜与常规内窥镜相比较,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意义。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角度分析,胶囊内窥镜系统不带有引导插管和引线,在消化道检查过程中,采集的影像数据是通过非有线的方式从体内传输到体外,口服的胶囊部分体积小,能够顺利通过人体的全消化道,实现了对常规内窥镜方法无法检查到的小肠的直接观测。<br>    从被检患者的角度看,整个检查过程中无痛苦,且不影响日常的活动。另外,口服的胶囊是一次性的,不用担心交叉感染的问题,可使使用者放心。<br>    从医护操作人员的角度看,一方面检查过程操作简便,一般只需要在患者身上正确安置体外的影像接收仪,以保证影像数据的正确接收;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对患者的小肠部分进行观察。<br>    从临床诊断的意义上看,胶囊内窥镜结束了以往临床无法对小肠直接进行观测的历史,同时也给消化道的无创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给不宜进行有创性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在具体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在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上,胶囊内窥镜要比传统检查方法(小肠钡灌、同位素检查及血管造影等方法)和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方法的检出率高出几十个百分点;在对小肠的克罗恩病的诊断上,胶囊内窥镜比用传统的小肠钡剂x射线检查的病变检出率也要高出很多;对于慢性腹痛、腹泻、消瘦、发热等怀疑是小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以及其他提示是小肠病变的情况下,采用胶囊内窥镜技术进行检查也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br>    当然,由于胶囊内窥镜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常规内窥镜技术相比较,其检查目前还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还无法实现活检、施药和治疗等重要的功能。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消化道内窥镜简介<br>1.2  胶囊内窥镜的诞生<br>1.3  胶囊内窥镜系统的定义<br>1.4  胶囊内窥镜系统的特点和意义<br>1.5  现有产品及国内研究情况介绍<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胶囊内窥镜系统原理<br>2.1  系统组成与基本原理<br>2.1.1  系统组成<br>2.1.2  系统基本原理<br>2.2  内窥镜胶囊<br>2.2.1  基本功能与组成<br>2.2.2  胶囊的内部物理结构<br>2.2.3基本工作原理<br>2.3  影像接收仪<br>2.3.1  基本功能与组成<br>2.3.2  基本工作原理<br>2.4  影像与报告处理工作站<br>2.4.1  基本功能与组成<br>2.4.2  基本工作原理<br>2.5  其他各单元<br>2.5.1  实时影像观察单元<br>2.5.2  胶囊遥控单元<br>2.6  安全性分析<br>2.6.1  胶囊滞留<br>2.6.2  胶囊的卫生性<br>2.6.3  胶囊的密封性<br>2.6.4  胶囊系统的无线电磁波照射<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影像采集、处理、传输与存储<br>3.1  影像获取、处理、传输与存储管理流程<br>3.2  影像的采集<br>3.2.1  影像采集的基本原理<br>3.2.2  影像质量的指标<br>3.2.3  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br>3.2.4  影像采集控制在临床中的应用<br>3.3  影像的处理<br>3.3.1  影像处理的目的与所在系统的位置<br>3.3.2  影像处理的方法与基本原理<br>3.3.3  影像处理在临床中的应用<br>3.4  影像的压缩<br>3.4.1  影像压缩的目的和意义<br>3.4.2  影像压缩的基本原理<br>3.4.3  影像压缩与影像质量<br>3.4.4  影像压缩在临床中的应用<br>3.5  影像的无线传输<br>3.5.1  基本原理<br>3.5.2  在临床中的应用<br>3.6  影像接收仪的数据存储<br>3.6.1  基本原理<br>3.6.2  在临床中的应用<br>3.7  影像数据上载工作站<br>3.7.1  基本原理<br>3.7.2  在临床中的应用<br>3.8  影像的浏览与处理<br>3.8.1  基本功能与原理<br>3.8.2  在临床中的应用<br>3.9  影像报告的生成与打印<br>3.9.1  基本原理<br>3.9.2  临床应用<br>3.10  影像的存储与管理<br>3.10.1  影像存储的基本功能和原理<br>3.10.2  影像管理的基本功能和原理<br>3.10.3  影像存储与管理的临床应用<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胶囊内窥镜检查流程<br>4.1  胶囊内窥镜检查流程概述<br>4.2  禁忌证判断<br>4.3  检查前的护理与准备<br>4.4  患者吞服胶囊阶段<br>4.5  检查阶段<br>4.6  影像上载、诊断与数据备份<br>4.7  检查结束后的护理<br>4.8  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故障诊断<br>4.8.1  内窥镜胶囊<br>4.8.2  影像接收仪<br>4.8.3  影像与报告处理工作站<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胶囊内窥镜的发展<br>5.1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br>5.2  胶囊内窥镜技术最新研究进展<br>5.2.1  胶囊内的供能技术<br>5.2.2  胶囊主动行走技术<br>5.2.3  胶囊的定位技术<br>5.2.4  胶囊的施药技术<br>5.2.5  胶囊的活检技术<br>5.2.6  降低胶囊漏检率的技术<br>5.2.7  基于人体的通信技术<br>5.2.8  降低阅片时间的技术<br>5.3  胶囊内窥镜的发展方向<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