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海平面大气的含氧量为21%,现代的需氧生物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氧环境,生物进化使得这些生物体内具备了抵御21%氧浓度的防御体系。但是,所有的厌氧微生物如果暴露在大气中,就会立即死亡。对于需氧生物,如果O2的浓度小于正常水平,即造成缺氧,能量供应不足,使生物体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高原缺氧,产生高原反应,可诱发生物体的自由基损伤。同样,如果环境中O2浓度过高,也会造成对机体的严重损害。所有的需氧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如果长时间暴露在>21%氧浓度的环境中,都会有明显的损伤,如20世纪40年代,发生眼损伤(甚至完全失明)的早产婴儿突然增多,十多年后人们认识到这种视网膜损伤和孵育箱中0:浓度较高有关。如果仔细控制供氧的浓度,同时给予脂溶性维生素E,可使发病率明显降低。
1900年,M.Gomberg第一次得到三苯甲基自由基,从而出现了自由基的概念。到了1929年,人们又发现了寿命更短的甲基自由基和乙基自由基,使自由基的存在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在以后的许多年中,三苯甲基等自由基只被单纯认为是一种存在的化学物质。1937年MS.Kharasch第一次发现自由基可作为一类化学实体参与化学反应,这就是所谓“过氧化物效应”,并依此解释了溴化氢和不对称烯烃“反-马尔柯夫尼可夫”加成的原因,创立了化学领域的新分支“新的有机化学”,这其中即包括现在的自由基化学。自由基既带有电荷,又具有自旋和磁矩,同时显示电性和磁性,但是当时尚无证据表明在生命现象中也存在这种物质。
尽管如此,自由基化学的发展为自由基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早纳入自由基生物学领域的是放射生物学。辐射诱发生物自由基造成放射病,为自由基生物学提供了最早和最直接的自由基活性作用的证据。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生命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反应(如多种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多与自由基有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