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写作的具体操作如下:在写作思维启动的初始阶段,教师提供几个随机选择、毫无逻辑关系而又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情境激活句”(在本研究的先导实验(pilotstudy)中,为故事创造提供的所有语句均来自现行国际权威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中体现典型英语思维、表述精当的双语例句,由于例句全部来自真实语料库,且系日常生活话题中最常用的自然表达法,故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地道性,极易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经历产生自然链接),随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检索个人经历,发掘生活素材,整合零星见闻,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享关联资源,搭建情境框架,最终创造一个情节相对完整的双语故事。
四、“故事化”写作的操作原则
成功而又富有创意的“故事”得以产生,不仅依赖“高激活性”的关联语料输入,而且要在情节拟构与主题表达上保证足够的动态生成空间,因此“故事化”写作通常还要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首先,故事情境的基本框架是由母语驱动生成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分析归纳、运用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达给读者的过程。对大部分处于中级水平的EFL学习者来说,由于不同语言间概念生成方式的差异,能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是不现实的,学生对英语的敏感程度和使用的可靠性远不及对汉语的掌握。因此,在拟构故事情节时,母语会因其自然习得的语感机制来平复语义裂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