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38900
  • 作      者:
    粟进英,易点点著
  • 出 版 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究》重点考察了以晚清同文三馆为主的外国语言文字学馆、福州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外语教育以及晚清军事翻译,客观叙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学堂的创办过程、历史沿革、办学宗旨、教习学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材教法、办学特点和成就等。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办学形式,语言科技互构、科技人文相融的教育形式,育人为本、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晚清外语教育举措之非常、成就之显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究》系统梳理了晚清外语教育因应时代军事需求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考察了以晚清同文三馆为主的外国语言文字学馆、福州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外语教育以及晚清军事翻译,客观叙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学堂的创办过程、历史沿革、办学宗旨、教习学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材教法、办学特点和成就等。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办学形式,语言科技互构、科技人文相融的教育形式,育人为本、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晚清外语教育举措之非常、成就之显著。可供外语教育教学工作者及史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洋教习对京师同文馆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在丁韪良任总教习时,课程由西文和中文等纯语言课转变为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语言课和数学、物理、化学、法律等十多门科学课程并存。洋教习还组织和参与编译、编写教科书。由于京师同文馆很多课程是首次开设,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因此,需要编译、编写大量教材。对于洋教习的贡献,奕诉等朝廷大臣大加赞赏:“历年以来,洋教习均能始终不懈……其各教习训课之余,兼能翻译各项书籍,勤奋尤为可嘉。”(中国史学会,1961:Ⅱ,64~65)奕诉等朝廷大臣也曾奏请对有功之洋教习加以奖励,以资鼓励。光绪十一年十一月(1885年12月)奕诉等朝廷大臣奏请赐总教习丁韪良三品衔,法文教习华必乐四品衔,化学教习毕利干四品衔,这些教习“资格最深,馆课亦能勤慎”,所以“拟请赏给虚衔,以昭激劝”。其他各馆洋教习都有出色人选,“其余尚有英文、俄文、天文、算学、医学各馆洋教习,俟有成效”(中国史学会,1961:Ⅱ,65)。
    然而京师同文馆的洋教习良莠不齐,有勤勉者、教有成效者,也有督学不利、教学无方者。后者在京师同文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晚清政府初次开办学馆,招聘洋教习,未免经验不足。京师同文馆曾一度由外国人直接负责,缺乏晚清政府有效的监督。虽然派遣了政府官员或聘请中国教习从旁辅助或兼管,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京师同文馆的洋教习往往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新式学堂中的语言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其次,洋教习聘请的标准不明确,没有对其专业提出相关要求。另有部分洋教习来京师同文馆的目的与办学目的不一致,导致了京师同文馆一些问题的出现。
    京师同文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延请了本国人担任教习,这些汉教习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到京师同文馆担任教学任务的:“请于直隶、河南、山东和山西四省之候补八旗教习咨取考试,挨次传补。”从这四省考选教习主要是因为他们“语音明白,易于教授”(宝鋆等,卷五十九,1930)。投考人员由礼部咨送。然而,四省中八旗教习无人前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遂调整了汉教习的任用方式,“将咸安宫、景山等项候补教习均准一体考试”(宝鋆等,卷五十九,1930)。有的教习并没有经过礼部咨送,但由于自愿投考,考虑到无人投考可能导致人员短缺,所以予以录用。后来奕诉等朝廷大臣建议将投考的汉教习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地域限制,也不局限于八旗:“拟请嗣后无论何省,凡系举贡正途出身,俱准取具同乡京官印结,赴臣衙门具呈投考;其在部之候补教习,如有愿考者,仍准礼部照章咨送,通由臣衙门汇齐考试,择其文字优长、语言明白者,详慎录取。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晚清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京师同文馆
第一节  晚清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创办的军事背景
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

第二章  晚清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京外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第一节  上海广方言馆
第二节  广州同文馆
第三节  晚清其他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第三章  福州船政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一节  福州船政学堂创办的军事背景
第二节  福州船政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四章  晚清水师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一节  天津水师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二节  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三节  江南水师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五章  晚清武备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一节  天津武备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二节  江南陆师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三节  袁世凯系列军事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六章  晚清军事翻译
第一节  晚清军事翻译背景
第二节  晚清军事翻译机构与人员
第三节  晚清军事翻译成果
第四节  晚清军事翻译的特点及影响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