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4479
  • 作      者:
    谭志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濒危语言——土家语为个案,在文献以及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土家语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就文化变迁背景下土家族语言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br>    《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由九章组成。<br>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研究的缘起、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以及选择湘西自治州的坡脚、潭溪作为土家语方言点调查研究的缘由。<br>    第二章主要对土家族族源研究进行了归纳,对土家语区域的传统文化以及土家语的特征进行了概述。土家族是一个以巴人为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合了众多族群的复合体,这也是造就土家族文化系统中诸多亚文化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家语可分为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各有自己的特征,而方言区内的宗教信仰、习俗节庆、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则基本一致。<br>    第三章探讨了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本体特征的影响。由于不同时期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土家语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特别是汉语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涉及对土家语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不同层面的影响。<br>    第四章阐述了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传承的影响。本章梳理了历代谱牒、方志以及口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上土家族语言使用情况;并就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识别阶段的调查材料分析了当时土家族语言的使用状况;还从多个角度对母语保留型社区——坡脚土家语现状、残留型社区——拉西峒土家语现状、转用型社区——双凤村土家语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br>    第五章主要从外来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推广、不同民族的杂居以及相互通婚、传统经济的现代转型等方面阐述了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历史变化。<br>    第六章从民族语言的文化性质与文化价值对土家语进行了论述。阐述了民族语言除了本身具有的文化性质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浓缩;探讨了土家语俗语独到的文化意蕴;探讨了土家语地名文化以及姓名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还对土家族民间信仰仪式过程中土家语的传承与变迁进行了调查与研究。<br>    第七章分析了母语危机与濒危语言的关系,并就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家族母语危机不仅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存是一个挑战,而且对民族凝聚力也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br>    第八章从总体上阐述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规律、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就;还就土家族语言文字创制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个别地区开展双语教育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土家族语言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认为要保护和传承土家族语言,关键在于土家人要努力成为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守护者;同时主流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使民族语言更好地服务于民族社会,通过民族语言政策的实施来实现人类语言的多元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br>    第九章探讨了文化变迁与民族语言传承的关系以及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指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生物的多样性,是确保人类成功生存的关键。如果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就会缩小人类可以利用的知识库,从而削弱人类的生存能力,也使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和大干世界变得单调。我们相信,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益处。
展开
精彩书摘
    少数民族语言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非物质文化”,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155届会议报告的附件中提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该组织在2002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统性、口头性、民间性、濒危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现在,国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成为濒危语言,学者们认为,濒危语言就是在本世纪内将要消失的语言,所以濒危语言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我们认为,语言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人类创造、习得、传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非物质文化的构成部分。其次,语言又是其他非物质文化形式的主要载体,是其他部分文化的生存依托。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br>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br>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运用的理论与方法<br>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br>    第四节 本课题选择坡脚、潭溪作为土家语方言点研究的缘由<br>    <br>    第二章 土家族和土家语概述<br>    第一节 土家族族源概述<br>    第二节 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述<br>    第三节 土家语概述<br>    <br>    第三章 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本体特征的影响<br>    第一节 对语音的影响<br>    第二节 对词汇的影响<br>    第三节 对语法的影响<br>    <br>    第四章 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传承的影响<br>    第一节 历代谱牒、方志以及口碑材料所反映的土家语使用情况<br>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调查材料所反映的土家语使用情况<br>    第三节 现阶段土家语使用情况<br>    <br>    第五章 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br>    第一节 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历史变化<br>    第二节 引起土家族语言交际功能变化的动因<br>    <br>    第六章 土家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br>    第一节 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br>    第二节 土家语俗语的文化意蕴及传承<br>    第三节 土家语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br>    第四节 土家语姓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br>    第五节 土家族梯玛仪式中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br>    <br>    第七章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br>    第一节 母语危机与濒危语言<br>    第二节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分析<br>    第三节 土家族母语危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br>    <br>    第八章 土家语的传承模式<br>    第一节 文字创制与土家语传承<br>    第二节 双语教育与土家族语言的传承<br>    第三节 土家族语言文化保护的建议和思考<br>    <br>    第九章 结语<br>    第一节 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的关系<br>    第二节 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