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28250
  • 作      者:
    沈玮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从文艺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以文艺作品中的汉语俗语及其下属类别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与文艺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等学术视角和理论成果,深入阐释了汉语俗语背后的文学审美与民俗文化内涵,拓展了俗语研究的视野。
    《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适合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以及对俗语感兴趣的相关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1.现有标准无法准确界定成语
    如果单从音节来看,成语虽以四言为主流,但也有非四言的成语,如:“莫须有”、“坐山观虎斗”、“迅雷不及掩耳”等;而惯用语或一般短语中也有不少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如:“捅马蜂窝”、“江湖骗子”、“小道消息”、“万紫千红”、“改革开放”等等。
    如果单从文体出发,成语虽多用于书面语,但也不排除在口语上使用的可能性;而惯用语的口语性虽强,但也常在书面作品中出现。
    即便是把这两项标准结合起来,还是会因为缺少更客观的标准或个人主观判断标准的不一致而产生界定上的困难或者不统一。这时,时间节点就是比较客观并容易执行的标准。
    2.“五四”白话文运动带来中国书面语的变革
    在“五四”之前,白话文就已经发展起来,像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这些都是用当时的白话书写的,但文学的正宗还是文言文。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旨在以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它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书面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使白话逐渐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并最终彻底取代了文言,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1918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目标:(1)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2)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语言自此开始由儒雅向通俗过渡。因此,将“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为界定成语的时间标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四、“格言”
    《辞海》将“格言”定义为“可为法式的言简意骸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格言包括的内容不是太广泛,一般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侧重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格言的内容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是消极的,就不能称之为格言。
展开
目录

绪论 汉语俗语研究综述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汉语俗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俗语的界定与范畴
第一节 与俗语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二节 汉语俗语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章 汉语俗语的文学基因解析
第一节 汉语俗语的民间文学本体特性
第二节 汉语俗语的文学语言特征
第三节 汉语俗语的文学修辞表现

第三章 汉语俗语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第一节 汉语俗语与中国文学作品
第二节 汉语俗语与中国戏曲、曲艺

第四章 汉语俗语与文艺联姻的基础
第一节 汉语俗语进入文艺的合理性
第二节 汉语俗语进入文艺的优越性

第五章 汉语俗语的语言图像机制
第一节 汉语俗语的语言图像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 汉语俗语图像机制在文学中的表现与作用

第六章 汉语俗语文学化的现代嬗变与传承
第一节 草根化与“雷人”的网络流行语
第二节 图像化与书面文学的视觉追求
第三节 狂欢化与“噱头”的海派清口

第七章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
第一节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内容
第四节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方法
结语
附录一 QUESTIONNAIRE
附录二 1980-2008部分汉语俗语研究论著与辞书索引
附录三 图片来源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