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有标准无法准确界定成语
如果单从音节来看,成语虽以四言为主流,但也有非四言的成语,如:“莫须有”、“坐山观虎斗”、“迅雷不及掩耳”等;而惯用语或一般短语中也有不少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如:“捅马蜂窝”、“江湖骗子”、“小道消息”、“万紫千红”、“改革开放”等等。
如果单从文体出发,成语虽多用于书面语,但也不排除在口语上使用的可能性;而惯用语的口语性虽强,但也常在书面作品中出现。
即便是把这两项标准结合起来,还是会因为缺少更客观的标准或个人主观判断标准的不一致而产生界定上的困难或者不统一。这时,时间节点就是比较客观并容易执行的标准。
2.“五四”白话文运动带来中国书面语的变革
在“五四”之前,白话文就已经发展起来,像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这些都是用当时的白话书写的,但文学的正宗还是文言文。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旨在以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它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书面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使白话逐渐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并最终彻底取代了文言,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1918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目标:(1)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2)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语言自此开始由儒雅向通俗过渡。因此,将“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为界定成语的时间标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四、“格言”
《辞海》将“格言”定义为“可为法式的言简意骸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格言包括的内容不是太广泛,一般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侧重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格言的内容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是消极的,就不能称之为格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