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浪子·铁哥们·铁公鸡<br> 我们常把那种愤世嫉俗,对什么都看不顺眼,整天发牢骚、骂骂咧咧的青年,称之为“愤青”。这是个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新词,所谓“愤青”,即“愤怒的青年”的缩写。<br> 我们又把那种“不务正业,专事游荡的青年”(《辞海》)斥贬为“浪子”。这是个古老的词汇,“人都道你是浪子,上长街百十样风流事”(《罗李郎》第三折)。<br> “浪”的原意是“波浪”,因波浪的起伏、流动无序,引申出“随便;滥”(《辞海》)的意思,如“浪游”、“浪荡”、“浪费”等等。而“浪子”一语,典出宋代的李邦彦,他行事猥鄙,好作秽亵的词曲,自号“李浪子”(见《宋史·李邦彦传》)。“邦彦尝自言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而都人亦呼邦彦为浪子宰相”(《三朝北盟会编》)。<br> 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中,有一个“浪子燕青”。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会玩耍、识风情,名妓李师师就对他颇为会意。<br> “浪子,也指流浪者”(《辞海》),居无定所,行踪无定,浪迹天涯。“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唐·李白《窜夜郎于乌江送别宗十六琛》)。<br> 俗语中,将极相契的朋友和知己,可以肝胆相照,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誉之为“铁哥们”。<br> “铁”,原意为“钢铁”,引申出坚强、坚硬、牢固、牢靠等意思,如“铁了心”、“铁关系”、“铁朋友”,皆是日常用语中耳熟能详的。“铁朋友”,也就是“铁哥们”,以其比喻朋友间的友谊如钢铁般牢不可破。<br> 具有贬义的词语是“铁公鸡”,喻其用钱极为小气,该出钱的时候也是分文不掏,就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典出清代袁枚的《子不语·“铁公鸡”》:文中的主人公极为吝啬,喜欢占别人的便宜,村中有人患急病,大夫的处方中须用两根七寸长的公鸡毛做药引子,其人正好有一只长羽毛的公鸡,可他却说你用五钱银子买走这只公鸡吧,而当时的市价一只公鸡不过二钱银子。病人无奈,只好买下。村民们议论时说此人的鸡是“铁公鸡”,一根毛也拔不下来。后来,“铁公鸡”就成了吝啬鬼的代称。<br> 跑堂的<br> 一个人在单位不担任重要职务,也不从事关键的工作,只是打打杂,称之为“跑堂的”;或者只是在单位从事接待事宜,迎来送往,安排酒席、宴会,也会自嘲为“跑堂的”。<br> “跑堂的”,是旧时对饭店端菜、筛酒的堂倌的称谓。<br> 饭店历来讲究“响堂亮灶”,就是说堂倌招呼客人殷勤、报菜准确清脆,再加上厨房里炉红火旺,厨师的菜肴制作考究。<br> 优秀的堂倌,往往客人刚到饭店门口,即会快步上前迎接,一脸是笑,殷勤地说:“您请!”再对里面高喊一声:“来客人啦!”然后,热情地引客人入座,给每个人递上热毛巾、沏上香茶。待客人揩好脸、手,喝过第一口茶,再说:“您想用些什么?我给您报报菜名!”客人点过头,堂倌便用脆亮的声音把菜名一串串报出来。在报过菜名后,客人选好了菜肴,堂倌会转脸向厨房喊道:“红烧狮子头、熘猪肝、爆炒肚丝、清蒸鲫鱼……”再依客人的口味,特别关照:“重油、少辣,快炒快上咧!”厨师在厨房里闻声频频以勺敲锅,并连声搭腔,一呼一应,满堂热闹。<br> 堂倌上菜,左手托盘,盘里摆满盛满菜和汤的碗、碟,右手持一大摞盛有白饭的碗,脚步轻快无声,且点滴不漏落。到了桌前,再一一报出菜名,末了说:“您的菜齐了,请用!”<br> 过去的堂倌是没有固定工资的,靠客人给的小费为生。客人给了小费,要高喊客人赏钱了,并说出数目,然后把钱丢入厅堂墙角一个漏斗形的木柜里。所有在厅堂的堂倌会一齐喊道:“谢了!客人走好!”到晚上饭店关了门,取出小费由堂倌均分。<br> 堂倌还有负责催请客人的任务。一些有身份的人请客,所请的人中有德高年长者,便委托堂倌代劳。一般是“三请”,即亲自登门请三次,但不“四催”。堂倌入门只到堂前,清亮地喊出谁在什么饭店什么时候设宴请客,敬请光临,然后转身便走。当然,东道主和被催请的客人会在宴会后付出小费,以示感谢。<br> 堂倌除腿勤、手勤、口勤之外,还要具有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本领。比如吃过后不给钱,或者故意找茬说菜肴不洁、味道不正,都必须有一套应对的方法,但绝不能和顾客争吵,甚至打架,要合情合理,不得罪人,也不影响别人用餐。<br> 所以,造就一个合格的堂倌,并非一件易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