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28415
  • 作      者:
    袁毓林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汉语词类划分的公理化方法、词类的范畴性质、作为个体的词和作为范畴的词类、词的用法、功能和分布、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词类的发现程序。
    词类划分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任何一种汉语语法理论或体系都绕不开的问题。在汉语词类划分方面,大多数学者相信汉语是有词类分别的,不同的词类在意义和用法上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
精彩书摘
    每类词的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来选定一组分布特征,并给其中的每个特征一个分值,其中有正分(即加分),也有负分(即扣分)。然后,计总分,典型成员应该得100分或接近100分,非典型成员则小于100分,但一般大于60分,负分一律归一化为0分。最后,折合成介于区间[0,1]中的不同的值来描写词类归属模糊的词对于有关词类的隶属度(degree of merhbership),从而从量上确定这些词的词类归属。比如,假如某个词相对于某种词类的隶属度越趋近于1,那么就判定它越趋近于该词类的典型成员。我们曾经调查和分析了上万个词类归属比较明确的常用词的分布情况,以设定不同词类的有关分布特征的权值。接着,调查和分析了上千个词类归属不明的常用词的分布情况,以此作为对先前设定的分布权值的校验;然后用校验过的权值来计算它们相对于有关词类的得分情况,最终确定这些词对于有关词类的隶属度。判定的原则是:如果某词相对于甲种词类的隶属度高于其他词类,那么可以把它归入甲种词类;如果某词相对于甲乙两种词类的隶属度相同并且高于其他词类,那么可以把它处理为兼属甲乙两种词类。最终,使这种经过反复校验和调试的分布权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基本上可用以对现代汉语所有的词进行词类判定。按照这种操作步骤,基本上可以把词类属性模糊的词分别归入不同的词类,并且给出这些词相对于有关词类的隶属度,从而精确地表示出这些词属于相关词类的程度到底有多高,跟相关的典型成员的差别有多大。袁毓林(2003)根据每类词的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来选定一组分布特征,按照这些不同的分布特征对于该词类的重要性,根据经验给其中的每个特征设定权值;再用每类词的非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作校验,做成一套可用以对汉语词类进行模糊划分和隶属度计算的量表。希望借此可以使得现代汉语中的每一个词不仅能被划归到某一个或几个词类之中(即词有定类),而且能显示出它从属于这一个或几个词类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即类中有别)。详见袁毓林(2005a、b),这两篇文献是袁毓林(2003)的删节本。最后,我们还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为样本(约6万个词条),依据我们的词类量表来对其中每一个词的每一个义项标注词类,从中寻找和发现问题,回过头来调整量表中的有关分布特征及其权值。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
第一节 从原型观念到公理系统和隶属度量表
第二节 认识的起点:什么是词类?
第三节 工作的前提:汉语有没有词类?
第四节 汉语的现实:词类界限和词类归属的模糊性
第五节 寻找出路:澄清词类的范畴性质并建立分类程序
第六节 词类模糊划分和隶属度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 词类性质的证伪性测试和本体论检讨
第一节 词类性质的证伪性测试
2.1.1 “词类是语法功能类”的可证伪性
2.1.2 “词类是(语法)意义类”通不过证伪测试
第二节 能不能根据分布相似性来划分词类?
第三节 鸡和蛋的问题:词的意义和用法哪个更本质?
第四节 从分类目的看词类功能观的本体论预设
第五节 但书:调和词类划分中意义和功能的矛盾
第六节 并非悖论:词类是语法功能类

第三章 汉语词类划分的公理化方法
第一节 词类的范畴性质
3.1.1 作为个体的词和作为范畴的词类
3.1.2 词的用法、功能和分布
3.1.3 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
第二节 词类的发现程序
3.2.1 词类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
3.2.2 “框架一槽”和替换操作
3.2.3 怎样设置分布框架的值
第三节 各别词类的分布框架及其形式表示
3.3.1 名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2 处所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3 时间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4 方位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5 数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6 量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7 区别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8 动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9 形容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0 状态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1 体词和谓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2 数量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3 代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4 副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5 介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6 连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7 助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8 语气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19 感叹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3.3.20 拟声词的分布框架和形式定义
第四节 走向公理系统和公理化方法
3.4.1 公理系统和公理化方法
3.4.2 直观的公理系统和形式的公理系统
3.4.3 词类定义离公理系统有多远
第五节 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
3.5.1 定义词类的初始概念、公设、形式工具和先行理论
3.5.2 各别词类的公理化定义和形式表示
3.5.3 句法成分的先行性和独立性
第六节 结语:词类范畴的原型效应

第四章 汉语词类模糊划分的数学基础
第一节 词类划分工作呼唤数学工具
第二节 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
第三节 子集合和模糊子集
第四节 系统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
第五节 利用模糊关系的模糊聚类方法
第六节 硬划分(清晰分类)和软划分(模糊分类)
第七节 汉语词类划分的模糊分类策略

第五章 汉语词类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
第一节 引言:汉语词类模糊划分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权值设定和隶属度计算的约定及有关说明
第三节 各别词类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 名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2 时间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3 方位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3.1 单纯方位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3.2 合成方位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3.3 方位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4 处所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5 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5.1 系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5.2 位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5.3 由系数词和位数词构成的合成数词
5.3.5.4 合成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5.5 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6 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6.1 简单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6.2 复合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6.3 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7 准数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7.1 真数量词和准数量词
5.3.7.2 准数量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8 动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9 形容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0 状态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1 区别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2 代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2.1 体代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2.2 谓代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2.3 代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3 副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4 介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5 连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6 助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7 语气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8 感叹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5.3.19 拟声词的分布特征和权值设定
第四节 结语:怎样运用这套量表来进行词类判定

第六章 量表中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根据
第一节 对立和统计: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原则
第二节 各别词类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根据
6.2.1 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1.1 关于名词的分布特征的统计和分析
6.2.1.2 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2 时间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3 方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3.1 单纯方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3.2 合成方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3.3 方位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3.4 关于方位词的进一步说明
6.2.4 处所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5 数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6.2.5.1 系数词的特征选择和权值设定的说明
……
第七章 特殊小类的隶属度量表及其说明
第八章 关于词性与表述功能的关系
第九章 关于词类与表述功能的关系
第十章 关于等价功能和词类划分的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