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东汉的许慎。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到目前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对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史学的研究作用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的学问,给它作注的大家就有数十家。
(一)作者简介
许慎(58~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古文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初举孝廉,后入京,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曾从贾逵学习古文经学,博通经籍,当时洛阳儒生称其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论争非常激烈。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而古文经的儒生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这场斗争对推动经学和文字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又称“东土文字”),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风将》《急救》《训纂》等字书无不涉猎。由此,为他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他才学过人,成年后即任职汝南郡功曹。在任上,他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刚毅多谋、颇有政绩,因此被举为孝廉,来到了京师洛,阳,补为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到洛阳后,尽管他“少博经籍”,颇有造诣,但仍“从逵受古学”,拜当时的儒学大师贾逵为师。所以,他对古文经和仓颉古文、史籀大篆的研究,又有了更高的造诣。
汉代儒生研究古代文献,有古文经和今文经两大学派。今、古文经之争到汉章帝时代已进行了二百多年。今、古文经之争也诱发了那些不肯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有志之士的创造欲,许慎就是其中一位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学问家。许慎针对古、今文经之争的根源在于使用文字的混乱,批评今文经学家牵强附会、随意解说文字,只凭笔画臆测文字起源与结构,是荒诞不经的“巧说邪辞”。他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因此他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而“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就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
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了大量的小篆、古文和籀文资料,并且以他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学习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正文为14篇,加上《后叙》共15篇。据《后叙》谈,此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达133441字(与今之大徐本所收字数稍有出入)。正文分540部,并首创部首检字法。按部首编排,基本上是根据形体相近或地支顺序排列。这种编排法虽然不太科学,但对后世编著字典者却影响极大,如晋时吕忱的《字林》、南朝梁时顾野王的《玉篇》及宋代的《类编》、明代的《字汇》、清代的《康熙字典》,皆沿用部首检字法。在同部首内,先列“字”,后列“文”。字形以小篆为主,次列古文、籀文。古、籀算作重文。在说解中,采用了《尔雅》等三十多种典籍,并汲取前人和当代通儒的解说达141处。解释单字,是先释义而后析形,其字音则居后。通过形体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根据六书理论,总结造字的规律。
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其补充得更加完善,他迟迟不作定稿。汉安帝元年初六,即公元119年,全国有四十二处地震,灾情极为严重。皇帝下诏三府,选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令长,安抚百姓,稳定民心。许慎因朴实忠厚,又“能惠利牧养”,故被选受诏到沛国汶县(今安徽固镇)任县令。许慎致力于儒学,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专心审定《说文解字》。三年后,即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书稿进呈皇帝。
东汉时期,由于今古文之争,致使经学异常繁荣。全国各地都有经师讲学,有的经师聚徒千人,甚至万人。“五经无双”的许慎也不例外,桓帝时他虽年近九十,而远在西南夷的尹珍,还风尘仆仆投至其门下,拜受经书。
许慎一生,除著有《说文解字》外,还著有《孝经孔氏古文说》《五经异义》《淮南子》《汉书》《六韬注》《五经通义》等书。但他花费的心血以《说文解字》为最多。从他开始撰写《说文解字》到完成初稿,费时十六年;从初稿到修改定稿又费时二十二年。许慎著《说文解字》一书,用心之苦、治学之严,由此可知。在古代,独体字叫“文”,合体字才叫“字”。前者指象形字和指事字,如日、月、上、下;后者指会意字和形声字,如武、信、江、河。因而许慎称这部解释字义、分析字形的书叫《说文解字》。“说,释也。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解字》是许慎研究古文经的伟大成果。许慎所继承的词语的解释,很多是来自汉学家的传注。他曾校书于东观,因而得见不少秘籍,其中有不少对古书的训释。他所编撰的《五经异义》虽佚,但从清人陈寿祺著的《五经异义>疏证》看,许慎之于五经及其训诂材料,非常精熟,又不囿于旧说,而是博采众长,有独到的见解,这使得《说文》达到了较高的学术地位。至今,《说文解字》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日本、美国、瑞典等国都有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特别是日本,还成立有《说文》学会。
(二)《说文解字》命名的意义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说解汉字的著作,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文”和“字”大体上标志着汉字形体的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文”就是“字”,“字”也就是“文”,而只有单体和合体这一点区别罢了。“说文”是说字的文,重点在字形的分析上;“解字”是解字的义,重点在字义的解释上。如“元”字,说“始也”,是解字;“从一从兀”,是说字。天字,说“颠也,至高无上”,是解字;“从一大”是说文。因而“说文”就是“解字”,“解字”就是“说文”,不过联合起来说成“说文解字”显得比较全面。
但“文”不是最初时的名称,最初把“文”叫做“名”,后来才叫做“文”或“字”,最后才叫做“文字”。叫做“名”是从文字的声音方面出发;叫做“文”是从文字的形体方面出发;叫做“字”是从文字的孳生方面出发。分开说,单体是“文”,合体是“字”,合起来说,叫做“文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