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章,人们都不会陌生,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无论是在单位领工资,还是去邮局取电汇,总少不了要在凭条上郑重地压上一枚蘸了红色印迹的私印,更不用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学生证、工作证及其他证件乃至各种公函、介绍信上都必不可少的大红公章了。以上所述,大致是印章在当今的一些用途,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印章作为凭信的本质特征。那么印章在古代是如何加以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又体现出哪些不同的特征?在承担不同功用时,或者即便是承担相同的功用时,会因为等级制度方面的特殊含义与时代、地域的风尚,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吗?这些就需要结合古人用印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来做一番总结了。
其一,钤抑器物,物勒工铭。主要是指在陶制的容器乃至砖瓦上钤抑制作工匠的印章,用意是“物勒工铭,以考其诚”。其源起很早,至迟可以追溯到东周早期,至战国、秦、两汉一度十分盛行,直至明清仍不时见到。这样做,不但便于统计工匠的工作量,而且如果产品出了质量问题,也可以根据器物上钤抑的印迹,顺藤摸瓜,轻而易举地找到责任人。相反,如果器物的质量有所保证,那么,器身上钤抑的印迹则不啻为一则言简意赅的广告了。这类“物勒工铭”式的工匠用印,其印文内容往往包括工匠所属地和工匠名,有时在工匠名字前后还会缀附“师”、“工师”一类的职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