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赏石,其要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瘦皱漏透”。瘦皱透此四字诀(也称“相石四法”)有很多版本,一般认为系宋代“石颠”米芾所言。清代画家郑板桥称:“米元章论石,日瘦,日绉(通皱),日漏,日透,可谓尽石之妙矣。”瘦,指石头造型上要清瘦有骨,壁立当空,孤峙无倚,瘦中寓秀;皱,指石头表皮要皱襞有变,石表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富有节律感;漏,指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透,指石头结构要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玲珑多孔,跌宕多姿。这些都代表了古典赏石造型、结构上的变化。这是一种客观而不带主观臆断的评判标准。而据(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载:“元章(指米芾,字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日秀,日瘦,日皱(一作雅),日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这里所谓的秀、雅,则是一种对于艺术作品的主观评判,因人而异,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许正因为此,所以后世(特别是清代以后)都以瘦、皱、漏、透为主旨,而置秀、雅于不顾。
应该说,米芾之所以能够提出“相石四法”,既缘于他那高深的艺术综合素养,也取决于他对于喜好事物精细入微的观察鉴赏能力,更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他一生由于宦途辗转,举凡太湖石(巢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等几大名石的产地均有涉足,这在当时爱石成癖的文人士大夫中是极少见的。
有意思的是,宋代以后有关赏石审美标准的评判,大都是书画家总结得出的,包括许多书论、画论中的见解,都可以移作赏石审美观。所谓“相石四法”,更像是“画石四法”。如近代《三希堂石谱大观》指出:“画石之法,不外日皱日瘦日透日丑……宜奇丑,宜老硬,宜空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