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焘文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8010
  • 作      者:
    林焘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随着时光流逝,前辈们渐行渐远,其足迹本该日渐模糊才是;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心人的不断追忆与阐释,加上学术史眼光的烛照,那些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不但没有泯灭,反而变得日渐清晰。 <br>    《北大中文文库》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新推出一部丛书,书中选择了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游国恩、杨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掀、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为其编纂适合于大学生/研究生阅读的“文选”,让其与年轻一辈展开持久且深入的“对话”。
展开
作者简介
    林焘(1921~2006),字左田,生于北京,福建长乐人。著名语言学家,在社会语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音韵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语音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为北京大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林焘语言学论文集》、《语音学教程》和《声韵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林焘文选》收录了林焘先生的17篇论文,时间跨度为1955~1995年。所选论文基本涵盖了林焘先生所涉猎的学术领域,按照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编排,分别是:一、汉语规范化研究(2篇);二、北京话研究(7篇);三、语音与语义、句法关系的研究(2篇);四、实验语音学研究(3篇);五、汉语史研究(3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把以上各种来源的移民计算在一起,从明代开国到迁都北京,五十多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先后移居北京的汉族人每户如以五口计,估计当有几十万人。这些人分散居住在北京城内和附近各地,大大改变了北京的人口结构,使得明初人口十分稀少的北京再度繁荣起来。这时和北京话接触最频繁的已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语言,而是来自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了。<br>    方言之间虽有分歧,但同是汉语,差别不大,这可能是中古以后发展迅速的北京话到明代趋于稳定的主要原因,当时方言来源不一,五方杂处,也不可能只向某一地区的方言靠拢,自然,在明代这二百多年中,北京话不可能毫无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受到所接触的各地方言的影响。明沈榜《宛署杂记》第17卷“方言”条下说“第民杂五方,里巷中言语亦有不可晓者”,可见明万历年问(1573-1620年)北京话词语来源就已相当复杂。沈榜共收集当时北京方言词语八十余条,流传至今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余有的来自外族语(如“不明白日乌卢班”),有的来自其他方言(如“呼舅母日妗子”),有的随事物消亡而消失(如“总角日拐子头”)。值得注意的是“父日爹,又日别平声,又日大”条,父亲的称呼竟有三种之多,其中“爹”大约是原有的,“大”可能来自山西,“别平声”可能来自江淮一带,至今山西和江淮一带仍有这样称呼父亲的,从中正可以看出当时各地方言对北京话的影响。<br>    ……
展开
目录
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代序)<br>前言<br>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br>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br>北京话的连读音变<br>北京话儿化韵个人读音差异问题<br>北京话去声连读变调新探<br>北京东郊阴阳平调值的转化<br>北京话儿化韵的语音分歧<br>北京官话溯源<br>北京官话区的划分<br>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br>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br>探讨北京话轻音性质的初步实验<br>声调感知问题<br>京剧韵白声调初析<br>陆德明的《经典释文》<br>“人派三声”补释<br>日母音值考<br>林焘先生学术生平<br>林焘先生著作一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