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译坛异军:创造社翻译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0979
  • 作      者:
    咸立强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咸立强,男,1977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完成教育部重大人文社科项目子课题一项,现主持教育部和广州市人文社科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中国比较文学》、《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译坛异军:创造社翻译研究》的题旨是研究创造社的翻译问题,中国古代早就有“诗无达诂”之说,也有“离形得似”的艺术主张,对母语的“诗”和文学的理解尚且如此,对翻译的作品怎么能要求它原版复制?如果真的这样,还有翻译的价值吗?《译坛异军:创造社翻译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颇具一般性的理论穿透力。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青年》影响下的《新潮》将“介绍西洋现代思潮”作为第一宗旨,并指出选择译介对象时“不消说应当先译最好的”。可是,傅斯年接着又说,“好不好本没一定,只是看他有用没有用。有用便好,没用便不好。”故此,翻译应当选取那些“对于中国人最有用的”。具体来说,便是:“(1)先译门径书。这都因为中国人对于各种学问很少知道门径,忽然有一部专门著作出现;没人看他,不若先翻门径书,作个引路的。(2)先译通论书。通论书籍容易普及;况且这样一部里包含的意思比精细特殊的著作,定然多的,读的人可以事半功倍。至于研究精细特殊的著作,固是学者当有的事,但是做这样事业的人,应当直接读外国文书,不能仅靠翻译。翻译只为普通的读者而设。(3)先译实证的书,不译空理的书。这是因为空理不能救济中国思想界。(4)先译和人生密切相关的书;关系越切,越要先译。(5)先译最近的书。因为后来的书,是修正前者而发;前人的好处,他包括了,前人的坏处,他改过了。我们只须求得最后最精的结果,所以要先译最近的书。(6)同类书中,先译最易发生效力的一种。(7)同类著作者中,先译第一流的一个人。(8)专就译文学一部分而论,也是如此;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这是胡适之先生在他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的一条提议。”②《新青年》、《新潮》社团的翻译旨趣,与梁启超的文学翻译观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实用性、功利主义是翻译最初的考虑基点。。传承《新青年》的文学研究会,将介绍和翻译世界文学作为社团的宗旨之一,以弱小民族国家文学作为自己翻译的不懈追求,侧重点与《新青年》一脉相承,都在“启蒙”。沈雁冰、郑振铎等文学研究会骨干成员反复申述文学翻译“经济性”、“系统性”之必要,并以此筹划社团成员的译介选择。鲁迅在致周作人的信中就曾屡屡提及。“雁冰令我做新犹太事,实无异请庆老爷讲化学,可谓不届之至。”
展开
目录
序——不仅仅是翻译
导言
一、创造社翻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二、创造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翻译
三、创造社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章 创造社译介活动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个性之窗:初期创造社同人的译介活动
第二节 象征之风:中期创造社同人的译介活动
第三节 马列思潮:后期创造社同人的译介活动

第二章 在对立与冲突中确立自身的译坛异军
第一节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翻译问题论争
第二节 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纠葛
第三节 创造社与鲁迅的译介分歧

第三章 创造社三鼎足的翻译观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译诗观
第二节 成仿吾的译诗观
第三节 郁达夫的翻译观

第四章 创造社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第一节 《流浪者的夜歌》的翻译
第二节 《孤寂的高原刈稻者》的翻译

第五章 郭沫若与《鲁拜集》的翻译
第一节 互文性与《鲁拜集》的翻译
第二节 郭沫若与胡适译文比较
第三节 从《鲁拜集》的翻译看翻译标准的量化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