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早有专家提出,“汉藏语系”实际上与“印欧语系”是一体的,并且有一个概括性名词就叫“亚欧语系”,估计中国体制内不太愿意接受这个学术思想体系,所以也很少有中国人知道。
“亚欧语系”一体的支持者不在少数,中国也大有其人,但是考虑到“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固定模式带来的前提性压力,很少体制内人做这类研究。对于有些人而言,这肯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在等待一个学术环境更为成熟的时机。目前明确提出印欧语系与汉语关系密切的研究者,都有海外生活或教育背景,说明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约束。
周先生的书我还没看完,只是出于某个需要我将其作为语言词典使用,最先查看了其中的第五部分《汉语和印欧语对应关系词》。我以前粗浅地觉察到中国古汉语的欧化风格,大概在拙著《罗马有多远》中有所提及,没有想到有人做过如此系统的工作,一时“相见恨晚”。这一次集中看了这些上古词汇的构拟音与印欧语的对应关系,有醍醐灌顶之慨。
我统计了一下,“对应关系词”这部分书中取词共260个,“基本词汇”占有量可能在50%左右,也就是说“核心词”比例大约达到这个程度。而今天现代北方汉语和南方闽方言的同源或相似率不过才56%,北京话与吴方言的比例才73%,所以对应关系率的比例假如是50%,当然就是很高的。
展开
——苏三
中国文字的原始应该从殷商再上推前一步,不应局限于青铜时代。关于古陶器上的符号资料,应该仔细去加以分析,展开作为“史前文字学”看待;在古代文化研究的领域内,除了器物形态之外,还可增添入这一个崭新的项目。“史前文字学”,在古文学当中,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其研究方法及着眼点,不尽与古文字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相同。
——《符号·初文与字母》 饶宗颐
目前尚难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给出适当系统的表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构成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可以预见,21世纪中国古文字学将有重大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古文字学一定会有令人惊异进展,大家且试目以待。
——《清华历史讲坛续编》之《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 李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