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字结构析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0477
  • 作      者:
    王初庆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全面梳理“六书”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既谈六书也谈字例,既谈字形变化史也谈变化现象,理清了汉字孳乳发展的脉络,读者可以根据其分类原则及例证去了解其它汉字,并进而了解汉字孳乳演化及继续发展的方向。该书既可作为对文字学有兴趣者的入门之书,也可作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固定的和某个假借字配合,永远代表某个语词的情形。董先生又举出在云南丽江一带的么些族(今称为纳西族)所用的“么些象形文字”(今称为纳西东巴文字)来作参考,么些文字据说起于南宋,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么些文是独立发展的,没有受汉字的影响,其构造也与汉字的六书并无不同。所以,“所谓‘六书’者,本来是文字产生初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造字程序,比中国文字早两千年的埃及文和美索文是那么形成的,比中国文字晚两千年的么些文也是那么形成的。所以,实实在在地说:六书并不是我国专有的‘国粹”’①。
  六书既不是汉字所独有,他们的界限是否很严密呢?戴师静山说②:指事一名,班叫做象事,郑叫做处事,许叫做指事。照许慎所下的界说和例子看,郑、许两家的意思是相同的,而和班就所见有异了。譬如“上、下、本、末”等字,照许、郑叫做处、指,意思恰合;所以许慎《说文.序》和说解中,只举了“上、下”两字,算是指事,都说是象形,却与“昼成其物,随体诘铀”的界说不合。
展开
目录
凡例
《汉字结构析论》自序
《中国文字结构析论》自序
《中国文字结构——六书释例》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释名
第二节 治国学不论从任何方向发展皆不可舍小学
一、义理
二、辞章
三、考据
第三节 文字本身的变易
第四节 治中国文字学的途径

第二章 字形的起源及其变迁
第一节 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节 古文与籀文
第三节 古籀之变与籀篆之变
一、由古文到籀文——古籀之变
二、由籀文到篆文——籀篆之变
第四节 篆隶之变
一、强异为同
二、将一作二

第三章 六书总论——六书说的起源及其流变
第一节 六书之名为后贤所定
第二节 六书的名称与次第
第三节 六书体用探微
第四节 六书非汉字所独有,其分类亦非绝不可易
第五节 从《说文》说解剖析六书到运用六书
第六节 三书说平议

第四章 (上)象形通释
第一节 释名
第二节 象形字的肇造
一、从造字的先民们对实物观察的角度看
二、就造字先民们取材与描绘的方式看
三、象形字古文多异体

第四章 (下)象形释例
第一节 象形字的分类
一、纯象形
二、象形变例
第二节 象形正例
一、仰观
二、俯察
三、正视
四、侧视
五、后视
第三节 象形变例
一、增体象形
二、省体象形
三、兼声象形

第五章 (上)指事通释
第一节 释名
一、将此八字分作两层次看
二、将指事分作两类解
第二节 指事字与象形、会意的分别
一、指事和象形之别
二、指事和会意之别

第五章 (下)指事释例
第一节 指事字的分类
一、纯体指事
二、增体指事
三、变体指事
四、省体指事
第二节 指事正例
一、以虚拟之符号以表识抽象之概念
二、借描绘实物的形象来表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
第三节 指事变例
一、增体指事
二、变体指事
三、省体指事

第六章 (上)会意通释
第一节 释名
第二节 亦声字探微

第六章 (下)会意释例
第一节 由《说文》于会意诠释之术语谈会意字之分类
一、会意正例
二、会意变例
第二节 会意正例
一、异文比类
二、同文比类
第二节 会意变例
一、省体会意
二、增体会意
三、会意兼声

第七章(上) 形声通释
第一节 释名
一、主半角半声之说者
二、主半义半声者
三、主即声即义者
四、主初有声无形者
五、主初有形无声音
第二节 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
第三节 形声字的架构

第七章(下) 形声释例
第一节 形声正例
一、象形加声
二、由于语言孳乳而加形
三、因文字假借而加形
四、本字为引申义或假借义所专,遂加形或加声以明其本义者
五、从某某声
第二节 形声变例
……
第八章(上) 转注通释
第八章(下) 转注释例
第九章(上) 假借通释
第九章(下) 假借释例
第十章结论——文字的发展
附录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