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不惜笔墨抄录了一些著名学者对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这裹我们没有丝毫想贬低古文字研究意义的意思,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藉以说明,在我国的文字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头重脚轻的倾向。尽管一些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加强近代文字、尤其是俗文字的研究,然而时至今日,俗字研究的赤贫如洗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但研究论著寥若晨星,研究人员也少得可怜。遣和整个呈现勃勃生机的文字学研究来说,显然是很不相适应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与重正轻俗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的文字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它所重视的是所谓“正字”以及古字的研究,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字是很难在其中找到容身之地的。另外,可资研究的俗文字资料的匮乏,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雕板发明以前,书皆手写,书写文字无定体可循,俗字滋生,乃属必然之理。逮至宋元以后,刻本流行,以正楷为主体的印刷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字体渐趋于一尊,人们的书写有了可遵循的模板,从而大大减少了俗字存在的机会和市埸。写本中“徧满经传”(《颜氏家训。杂艺》语)的俗字,一经后人刊刻,亦多荡然无存。所以今天一般的刻本书籍中俗写文字已不多见。近世铅印流行,俗字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这种情况,对汉字的规范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也造成了俗字研究资料匮乏的后果,从而对俗字研究工作的积极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大批敦煌写卷文书逐渐公诸于世,加上地不爱实,出土墓志碑铭日见其多,已使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敦煌写卷和出土碑铭中数量至为繁伙的俗讹别字,不但为汉字的进一步整理规范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材料,而且也为俗字研究的昌盛,为建立完整的汉语文字学体系准备了条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