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样教孩子就会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34853
  • 作      者:
    艾伦?凯斯丁(Alan E.Kazdin)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岁小霸王或是青春叛逆子是否让你精神紧绷、求救无门?你是否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父母了?很多儿童教养书籍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是碍难执行,就是效果不彰。凯斯丁博士打破数十年来有关乱发脾气、隔离、处罚等教养的迷思,并告诉你要如何使用奖励或点数表、赞美取代处罚,才能真正有效率的改变孩子的不当行为。<br>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这样教孩子就会听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艾伦·凯斯丁(Alan E.Kazdin) 译者:庄绣云<br>    <br>    艾伦·凯斯丁,耶鲁大学慕瑟心理学教授、耶鲁教养中心与儿童行为门诊部主任,2008年美国共心理学会会长,著有多种儿童心理与行为处罚的专业书籍,风靡十余个国家。 <br>    《耶鲁校友杂志》(Yale Alumni Magazine)介绍到:如果你的孩子尖叫、打人、踢人、咬人——放轻松,凯斯丁会帮你找同正面敦养的力量。
展开
内容介绍
    三岁小霸王或是青春叛逆小子是否让你精神紧绷、求救无门?你是否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父母?凯斯丁博士打破数十年来有关乱发脾气、隔离、处罚等教养迷思,教你如何用赞美取代处罚,这是一本真正解放孩子与父母的“救命宝典”。
展开
精彩书评
    凯斯丁博士以简单、诙谐的笔调,轻松指导我们如何面对麻烦丛生的孩子,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将亲眼见证这种可行、正面的方法带来的持久良性改变。别再抱怨孩子不乖,来试试正面教养的回报。
  ——美国《出版人周刊》评论

    凯斯丁博士的方法具体、细致,他一步步地告诉父母何时该用何种口吻与孩子说话,到底如何爱抚孩子传递出鼓舞的信息,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将好行为变成坏习惯。根据不同的阶段,父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这一方案也许是阶段性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恒久,这是一本为所有孩子写的书。
  ——网站编辑评论

  作为六个捣蛋鬼的妈妈,这是我迄今看到的最有用的父母教养书,书中的方法绝非来自专家的想像,而是来源于多年的儿童个案研究。对于问题孩子,下面激励远比责罚奏效快、有作用。
  ——尼娜·史密斯评论

  当咆哮、关禁闭对孩子的坏行为都不再奏效以后,我对自己失望透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凯斯丁博士的方法去发送孩子的坏行为,奇迹出现了,这种貌似超简单、很容易的方法竟然驯服了我家的两个“小魔王”!
  ——葛比·威尔逊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迷思一:处罚可以改掉坏行为?<br>    父母亲往往以为处罚孩子可以“传递一种信息”使孩子得到教训,因此在想要改变孩子行为时,处罚往往是父母亲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选择。任何时刻你根据教养形态和心情来决定隔离、取消福利及大叫“住手!”或者表现出非语言性的恼怒方式,例如瞪白眼和发出叹息。你可能像大部分的父母亲一样,刚开始用较温和的处罚方法,后来的处罚会愈来愈严厉。不管是温和或严厉,冷静或愤怒,有条不紊或胡乱地,你发现自己动不动就处罚孩子,如果没有处罚,也可能威胁孩子要处罚他们。<br>    处罚并非一无是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会讨论到,处罚有它的用处,可是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证实,通常在家里采用的处罚方式对于改变行为的效果相当有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处罚没办法教孩子该做什么,也没办法奖励孩子去做被期待的行为——奖励是让孩子去达成事情的唯一有效方法。处罚也会产生不好的副作用,使你更加难以改进孩子的行为:处罚增加孩子的侵略性,逼迫孩子逃避你,很快就让孩子适应处罚方法,因此也使得处罚发挥不了效果。<br>    早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往往就陷入处罚的泥沼,通常是像这种情况:孩子真的做了某件令人生气或不好的事情:揍他妹妹、打破灯,或只是尖叫、嘀嘀咕咕,所以你处罚了他,于是他马上停止,这种停止坏行为的处罚经验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下次不好的行为发生时,你可能就会使用处罚方式,而且永远都会有下一次。非常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受到处罚而短暂制止的行为,通常会在几小时或几天以同等速度再次产生。所有的处罚的确能一时制止行为——那也不赖,可是你大概觉得自己做到的事情不只是短暂的制止。当孩子适应了这种处罚,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往往会更快恢复。短时间的制止效果可能持续两个钟头,很快就变成九十分钟,然后一小时等等。<br>    你开始逐步扩大处罚尺度,毕竟,如果施用一点点的处罚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更多的处罚必定效果更佳,不是吗?如果你采取隔离,就会把时间延长;如果你没收玩具或取消某些权利,你将没收更久的时间;如果你吼叫,就会吼得更大声、更长,然后你的脸上将出现鄙夷的神情;最后可能你会变本加厉变成经常性的体罚,或者你会抓住孩子的肩膀摇晃着,或粗鲁地把孩子推开,害他跌倒,或掌掴孩子耳光。你绝非唯一会这样做的人,九成以上的美国父母亲表示曾经打过小孩的屁股。<br>    每次处罚孩子时可以阻止孩子做出那种行为一阵子,孩子当下也许会哭并表示后悔。根据我们的研究,父母常常把这种哭泣或哀嚎误解为“我很抱歉!”的迹象,表示处罚达到效果了。别高兴得太早,孩子对于处罚的抗拒会随着演变为严厉处罚的速度而增加,或者抗拒的速度更快些。所以你愈来愈常处罚孩子却落得同样的结果:暂时停止坏行为,然后坏行为死灰复燃,而且通常比以前更糟糕。<br>    处罚对于消除不被期待的特别行为效果并不怎么好,倒是会产生各种行为的改变——只是通常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些行为。处罚产生的明显正面效果是即时但短暂的,然而显示出来的负面效果却稍微长一些,而且就长久看来,处罚是不具什么意义的。<br>    一方面来说,处罚孩子会大幅改变父母的行为,掉入处罚的泥沼,增加处罚的次数与严厉程度。请记住,约百分之三十五的父母亲刚开始都使用相当温和的处罚方式,到了最后却超出界线,达到定义上所谓虐待儿童的地步:拿东西打小孩或用力毒打等。超出界线者的高比例数字实在惊人,但改进孩子的行为上通常是失败的,这说明了一个事实:比起改变孩子使他表现出好行为来说,处罚对于改变父母所产生的不良作用反而更大。<br>    使用严厉处罚的父母亲们也应该记住,“以暴制暴''会成为孩子处理生活问题的回应方式;吼叫教导出吼叫的小孩;动不动就显出生气的样子也会养出爱生气的小孩,以此类推。以身作则对于教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是效果很强的方法,比处罚的效果更好。你打女儿,女儿打她弟弟,然后你又因为这件事而打女儿,大叫:“在家里不准打人!”其实你已经为女儿立下打人的有效示范,你女儿可不是笨蛋,很快她就学会这一招,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常常打小孩的父母亲,当他们的孩子生气或尝试解决问题时也会打同伴的道理一样,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想要改变同伴的行为时也会对同伴大吼大叫。研究发现,孩子们常常以父母管教他们的方法来“管教”其他孩子。<br>    还有一点要记住,处罚一项行为仍然是种关注的形式,而任何形态的注意都会鼓励孩子再度做出那种行为。当你突如其来为某件事处罚他,其实是在强调这种行为,尤其如果在处罚他时又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他做的事情是错的,处罚又是如何地对他有好处。你给孩子的教训是:在你打弟弟时,我已经密切注意到你,所以你下次想要吸引注意,就打你弟弟看看。我可能吼叫,可能生气,还可能骂你一顿并取消你爱做的事,甚至可能打你,但是我绝对不会忽视你。<br>    最后,处罚往往增加孩子的侵略性,以及渴望和处罚他的爸爸或妈妈离远一点——结果产生更多不好的行为,给你更多机会处罚孩子,这样往往是在鼓励更多的处罚等诸如此类,而你也掉人更深的处罚泥沼中。<br>    我的意思并非处罚一无是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告诉你,处罚也可以成为一小部分但是有效的计划,产生许多你所希望的正面行为。这种有助于消除你不喜欢行为的处罚方法是温和、简短、谨慎地使用,如果可能的话,在问题行为刚发生时使用,如此可以在不当行为接二连三发生之前,减少不良后果的产生。偶尔在适当时机用得当的眼光或话语就能阻止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技巧地以眼光或话语也可以作为处罚或处罚前兆,而且效果非常好。可惜父母们往往等到不当行为整个表现出来了,然后给予严厉处罚,而且老是怒气冲冲,这样通常没有效果。我将告诉你,为人父母如何以更少的处罚得到更大的效果;实际上,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的。
展开
目录
    自序<br>    前言正面教养,教出有品格的好孩子!<br>    第一章 教养的七大迷思<br>    迷思一:处罚可以改掉坏行为?<br>    迷思二:不断提醒才产生好行为?<br>    迷思三:告诉孩子这是错的,孩子就会停止?<br>    迷思四:过多赞美只会宠坏小孩?<br>    迷思五:重复一两次,孩子就会了?<br>    迷思六:我的其他小孩并不需要特殊训练,所以这个小孩也不需要?<br>    迷思七:孩子是想操控一切?<br>    <br>    第二章 有效教养的六大原则<br>    原则一:逆向的正面思考★鼓励好行为取代坏行为<br>    原则二:强化正面行为★不断地嘉奖好行为<br>    原则三:加强练习★让孩子重复表现好行为<br>    原则四:具体化★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步骤<br>    原则五:消灭不当行为★漠视比处罚效果好<br>    原则六:ABC法则结合并用★让孩子的行为变得可预期<br>    正向教养法常见问答<br>    <br>    第三章 学龄前的孩子:爱乱发脾气、扔东西——在对的时机用对的方法<br>    界定问题及逆向的正面思考★找出问题重塑目标<br>    立亥4处理问题★针对最严重的行为,一次一个就好<br>    第一周计划可以预期什么?★期待不需太高<br>    成功的关键★赞美绝对是最重要的<br>    <br>    第四章 六至十二岁的孩子——小霸王、上学迟到、兄弟姊妹吵架、不爱做功课<br>    超市小霸王★从不给糖就捣蛋变成乖就有糖吃<br>    上学迟到★从赖床变成听到闹钟就起床<br>    兄弟姊妹吵架★从动不动就吵变成和睦相处<br>    逃避功课★从爱写不写变成顺利完成作业<br>    让老师一起参与计划★卡片制度掌握孩子在校表现<br>    <br>    第五章 前青春期的孩子——态度恶劣、语言粗俗、单独在家及其他问题<br>    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孩子六做好心里准备迎接孩子成长<br>    这些孩子是怎么了?★同侪的影响力超过父母<br>    挑战规范★只不过想扩大自由的尺度<br>    家庭价值观★固定的家庭活动可拉近亲子距离<br>    妥协的艺术★在底线之前,考虑适时妥协的可能<br>    适用于前青春期的方法★点数表也该改头换面了<br>    态度不佳★从火暴小子变成礼貌天使<br>    自己在家★没有父母看管也能不逾矩<br>    和孩子商量★父母保持弹性亲子好沟通<br>    发脾气与日常生活★在平时就该保持沟通畅通<br>    <br>    第六章 如何适当处罚——最常被误解、误用及滥用的教养方法<br>    导致处罚迷思的动机★不打不成器只会打坏孩子<br>    处罚的作用与副作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饮鸩止渴<br>    如何适当处罚★处罚应搭配鼓励正向行为<br>    普遍的处罚方法:隔离★最好不要太长、太密集<br>    <br>    第七章 特殊状况——如何带出好行为、改掉坏行为<br>    帮助启动好行为★有开始就有改变<br>    分享成果★分享奖励让孩子有成就感<br>    团体计划★善用同侪力量效果倍增<br>    低频率不当行为的计划★使用模拟练习<br>    <br>    第八章 给父母的教战手册<br>    什么时候需要教战手册★行为不如预期时,先想哪里错了<br>    常见的难题★不要动不动就给奖赏<br>    教战手册的原则★不要订过高的标准<br>    一般性问题★偶尔失控或中止不会影响计划<br>    更棘手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用特殊方案<br>    <br>    第九章 帮助孩子越来越完美<br>    继续保持好行为★当行为变成习惯,就不需要靠奖励了<br>    停止计划★让嘉奖方式断断续续或延后<br>    转移行为到新情况六请相关情境的人提供协助<br>    <br>    第十章 教养压力与家庭混乱<br>    教养压力★孩子的坏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压力<br>    教养压力对于父母和孩子行为的影响<br>    压力对依附关系的影响★让父母变得更专制与冲动<br>    如何处理教养压力★保留专属父母的时间<br>    压力研究与家庭案例★高压家庭影响孩子的态度<br>    家庭的混乱状况★吵杂、活动多、无法掌握成员行踪<br>    建立家庭秩序★作息越是固定,越少产生混乱<br>    多少命令算太多?<br>    寻求专业协助★当你喘不过气来时<br>    <br>    第十一章 为孩子寻求援助<br>    何时及为什么计划不能改变行为<br>    药物与饮食★要视孩子的问题选择最小的伤害<br>    为孩子寻求协助★选择效果最好、花费较少、限制较少的方法<br>    结论——正面教养法<br>    附录适合不同年龄层孩子的奖品范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