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哈佛大学的素质教育
哈佛大学的择生标准
哈佛大学在招生时,并不特殊偏爱那些功课成绩最好的学生,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哈佛大学认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固然是值得看重的,但是具备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却是必不可少的。
哈佛大学对申请就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语言能力既包括书面表达能力,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中国申请进入哈佛就读的学生而言,口头表达能力常常是一个瓶颈,因为英语并非中国学生的母语,又加上绝大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说两旬英。语,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差。基于此,那些有意向申请到哈佛就读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有意识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哈佛大学对申请就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数学能力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难度远远大于美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需要提醒中国学生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犯了过于注重结果的错误。其实,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掌握了数学方法,学习数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哈佛大学对申请就读学生的获奖情况也是十分重视的。中国学生在校期间常常因为功课好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但是,这不是哈佛大学特意关注的获奖方面。哈佛大学更为看重的是诸如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获奖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在这些方面获奖的学生都是兴趣比较广泛的学生,而这正是哈佛大学所需要的。只有不光会死读书,全面地培养兴趣的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般大学采取的是专才教育模式,而哈佛大学采取的却是通识教育模式。哈佛大学采取的通识教育模式,是基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而建立的。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办学伊始,哈佛大学吸收的是英德等欧洲大学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借鉴的也是他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到了19世纪,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了研究型大学。虽然专业化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和发达,但是人们发现大学正在沦为一种培养专业技能的场所,这是非常不利于大学自身发展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哈佛大学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形成了通识教育理念,开创了通识教育模式。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让学生和教师在日益专业化的教育背景下共同思考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正如所有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样,通识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对抗反动的法西斯思想和进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维护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理念,哈佛大学出现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开始强调教授学生“方法”,而非“知识”,因为相对于知识的获取来说,方法的习得更为重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事半功倍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而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至多是成为一个能够“走动的图书馆”而已。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的更新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是哈佛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每隔若千年,哈佛大学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对其中的缺点加以改善,同时对其中的优点加以吸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