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与蒋家骏两代人的太极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6812
  • 作      者:
    蒋家骏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太极拳大家蒋家骏回忆其先师洪均生早期手稿,《学拳讲习录》言拳法不言之妙,传拳法不传之秘,阐述陈式太极拳法的精妙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家骏,中国当代著名武学家、实战家,太极拳名家。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太极拳总指导;徐州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蒋家骏先生生于1942年,曾受教于陈照丕先生、陈金整先生、洪均生先生、陈豫侠先生四位名师。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陈式拳法,集陈式拳老架、小架、新架于一身。自1983年至2008年间多次参赛并获奖,后又受邀讲学、担任裁判,其间在2007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邀请,作为太极拳专家顾问,之后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训练营”的总教练和技术指导。2008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又担任“陈式太极拳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和“专家点评”等多项职位。
    蒋家骏先生著有《陈式太极单刀图说》、《陈式太极拳技艺法门》,《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陈式太极拳》、《蒋家骏太极拳文集》等。在《武林》杂志、《中国功夫》等杂志连续发表有关太极拳械理论文章约四十佘万字,其中代表作有《拳经总歌臆解》、《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陈式太极拳行功走架打手要求》,《陈式大枪释密》、《陈式粘剑技艺法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与蒋家骏两代人的太极之路》是著名太极拳家蒋家骏先生几十年的太极拳实践体会和理论探索,包括陈氏《拳经总歌》的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以及太极拳单刀的技艺法门,陈式太极剑技击法门等的研究。《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与蒋家骏两代人的太极之路》内容丰富,理法翔实,图文并茂,不乏新鲜见解,确系一部太极拳理法力作,不仅适用于初学太极拳者及太极拳爱好者,更适用于有一定基础,但需在理论上、拳术上提高者,可作为太极拳学习、提高的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我认为:动应该是内外都动的,上下相随地通过全身的各个肢体关节用螺旋形运动贯穿其中的。不会螺旋运动可能仅仅外形动而内无影响。上下相随也只能表现成断续而有缺陷的随,不能适应这个“相”字《陈氏太极拳》说:“必须无断续、缺陷、凸凹处,才能做出螺旋。”我认为,是本末倒置。因为善走螺旋,自然无断续、缺陷之漏,至于凸凹却不应禁忌。因一般太极拳也主张弧线,既称弧线,则非凸即凹,如无凸凹,岂不成了直线?因此,我们学太极拳,特别是学习陈式的巧,也应具备一定的力量。力与巧的关系,应承认力是内因根据,巧是外因条件;巧的方法是陈式眼身步手的基本规律,以巧于用力,才合拳法,才能有成。<br>    陈式的眼法应注意对方的方向,而非随身手乱转,身步手法的旋转应因敌变化。并特别重视尾骨后翻而塌劲拧转,其拧转的方向恰与腰的旋转方向相反。即腰左转则尾骨右拧,腰右转则尾骨左拧,这样才能使躯干成立体螺旋,不但外动,而内脏也随之而动,这便形成了一动无有不动。<br>    通过听陈师在教拳时讲解的话,观察他的示范动作合乎生活行动。我深深记忆:眼总是步向什么方向,眼必须注视其方向(即使尚未动作。如金刚捣碓注视正前方,揽擦衣则注视右前方,单鞭当进左步之前,眼已转向左方),步法不动而式子完成的最后动作的前手,也是眼的注视之处(如演手红捶)。裆劲下塌最显而易见的是双摆莲和十字摆莲等式。凡发挤或按时,身法总是略侧,而不与手部同一方向,步法必是侧马步,而非弓蹬步。由此可以联想到陈式二路由于实用发劲的姿势多,所以除前四式中的单鞭外,其余全无弓步。1979年夏我在英雄山下遇杨澄甫先生的老友王仞千,他说:“杨澄甫推手的功夫,在他心目中是最好的,杨曾告诉他,推手时眼一定要看定对方云云”。
展开
目录
    缘起<br>    洪均生先生学拳讲习录<br>    忆蒋家骏先生学拳六十年<br>    陈氏《拳经总歌》臆解<br>    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br>    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br>    论太极拳单刀技艺法门<br>    陈式太极剑技击法门<br>    浅谈太极拳的功夫<br>    从戚继光《拳经》到陈王庭的太极拳——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之<br>    浅谈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之二<br>    太极拳打手推手的演变——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之三<br>    俞大猷《剑经》释密<br>    略谈太极拳打手的力与巧<br>    陈式老架太极拳、械式名练法要义说<br>    附录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承表<br>    后记<br>    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