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学选材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始
伴随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其内涵和外延的延伸,训练学专家们结合竞技体育的实践过程,将竞技体育区分为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4个部分,提升了科学选材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并明确了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徐本力(中国,2000)认为,运动员选材是竞技运动的构成要素,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共同构成优秀运动员竞技运动。运动员选材是竞技运动的开始,是一个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过程,也是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田麦久(中国,2006)认为,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由此可见,尽管各国学者对科学选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本质是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的预测和测试方法,从众多的儿童少年和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优越的运动员人才投身到竞技体育/竞技运动。
(二)科学选材理论体系的不同流派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首要环节,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步,好的“苗子”必须经过科学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人才。所以,学者们在进行选材理论体系探索过程中,均围绕着与运动成绩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展开。
1.阶段选材模式于1969年首创《训练学》的民主德国学者布特里希·哈雷(Harre)博士(1982)指出:选材必须以高水平运动中的决定因素为基础,并强调在选材过程中要重点考察运动员现有的成绩水平、成绩提高幅度以及成绩稳定性和提高能力等因素,并将选材划分为“基础选材”和“特殊选材”两个阶段。其中,前者的目的是确定选材对象(如儿童青少年)具备哪些基本的运动能力,一般是依据部分容易测量的与运动成绩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如身高、速度、力量、比赛的适应能力等;而后者主要确定对象比较适合从事哪个运动项目,以及判断其运动能力提高的潜力,即根据拟选拔对象现有的运动成绩、成绩提高幅度、在不同环境下成绩的稳定性以及对训练的适应能力来确定的。该选材模式的建立不仅注重选材必须以决定高水平运动能力的诸因素作为基础,而且还要注重各种决定运动能力的动态发展水平。此外,哈雷还强调,选材不仅仅是考虑应选者的身体条件,某些心理因素也是需要同步考虑的问题,如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人格特征等,因为这些特征是制约形成高水平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
上述理论模式的提出,可以看出一个少儿运动员是否具备成为优秀运动员的特质,关键是让儿童少年尽可能多的参加到各种训练班中,并通过训练手段激发少儿运动员的潜力,为进行特殊选材提供“素材”。总之,“阶段选材”模式强调,天才运动员是不断发展的,选材必须是一个反复进行的动态过程。从这~点看,该模式为其他选材模式的提出和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强调选材必须分阶段实施以及“选育”相结合的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