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504485
  • 作      者:
    庄西真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重大发展,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N81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至U2056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8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展开
精彩书摘
    特别是企业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培育和依靠技能型人才队伍,推动技术、方法和工艺的革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运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因此,只有切实解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工艺创新、产品研制、设备调试等方面的中坚作用,才能使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更快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才能使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利润水平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赢利空间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技能型人才,难以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国际订单。要加快实现由国际加工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基地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就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制造的产品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彻底摆脱处于价值链末端的窘境。
    再次,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劳动者绝对数量供大于求、高技能岗位供不应求两种情况并存的矛盾局面。这说明,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新兴的、知识型产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之需,也有利于我国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庞大的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课题的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一、职业技术学校、工厂和技术工人
二、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
三、“职教工人”的职业生涯
四、技术工人形成的“五因素模型”
五、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的模式

第三章 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生命历程研究
一、引言
二、生命历程视角下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典型的分析
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问题及其表现
四、企业用人行为的分析
五、建议

第四章 职业学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一、引言
二、职业学校职业价值观及其作用
三、职校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四、职业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五、职业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五章 校企合作促进技工成长的研究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促进技工成长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促进技术工人就业与创业的策略
三、校企合作促进技工成长的实践——以YX市为例
四、YX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的实践
五、JY职业教育中心校校企合作促进技工成长的实践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